本帖最后由 Helmet 于 2012-3-4 08:29 编辑

题目:访谈:Randy Harrison 在伯克希尔谈贝克特以及作品《终局》(上)
作者:Larry Murray
访谈时间:2010年6月27日
原文地址如下:
http://berkshireonstage.com/2010 ... and-endgame-at-btf/
个人建议大家打开原文链接看一看,里面有R几张照片,照得不算多好看,但是状态都很自然。发现只要在LM老伯身边,R就是一种很自然放松的状态。

《终局》基本介绍:
《终局》也有个译名叫《残局》,是贝克特所创作的19个剧本当中他最满意的,或者该说“最不那么讨厌的(the less dislike)”。在贝克特的《终局》里,剧中的四位角色-Hamm、Clov、Nell以及Nagg(由Randy Harrison扮演)的行动都局限在一个空荡而只有两扇窗户的房间里,除了Hamm的仆人Clov可行动自如地在房间穿梭之外,其余三个角色-Hamm是始终只能坐在轮椅上的一个如暴君般主人的瞎子、而Nell及Nagg,Hamm的年迈双亲,则分别住在房间里的两个垃圾筒里。剧中人物总是沉湎于各自的回忆,藉由喋喋不休地说话以及穷极无聊的插科打诨,来展现等待死亡前一刻时自己的存在;同时,也藉以传达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无可出路。《终局》就如同贝克特的其它剧作以及大多数的荒谬戏剧作品,是没有传统戏剧里头的情节铺陈发展以及角色人物的凿深刻画,而是将剧中人物“悬置”在一个荒寂的情境里,藉以呈现人类存在的本质是无意义、虚无和荒谬的。

这儿有个链接,是个内行人对这戏的个人评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没兴趣的就算了,不强求,因为真挺长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224b10100rni1.html


----------------------------------
正文如下:

Randy Harrison到来的时候,正值凌晨时分,他手里端着一杯咖啡。和他一起在就近的一张餐桌旁坐下,我们开始谈《终局》这个戏;想想还真有点怪怪的感觉,这出戏之于现实生活,似两条平行线各行其道,离得甚近却永不相交。伯克希尔戏剧节排练场位于阳光斑驳的小树林中,比起《终局》中黑暗幽闭的场景设置,宛如阴阳之隔、迥然相异的两个世界。《终局》正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Harrison正在排练的戏,它将于2010年6月6日至6月24日在独角兽剧场上演。

所以,如今我坐在鸟语花香、阳光温暖的户外,与这位正值青春好年华的演员倾谈,犹如时空穿梭转换,宇宙瞬间移行。因为在Harrison的世界里,艳阳普照,前程无量,一片大好。可是,贝克特的世界并非如此。(注:作家贝克特所描绘的《终局》是发生在阴暗的场景中的。打断一下,老伯呀,谁会对贝克特的世界和作品感兴趣,读者是来看R说什么话的,因为读者绝大多数都是R的粉丝。先跟大家打个预防针,这篇文章, LM老伯基本上是用R对作家贝克特和其作品的评论来糊弄的,非常枯燥。所以我估计2010年R也没说什么“不得罪人不惹事儿”的 话,LM老伯不得不继续动手脚、继续压着R的很多话不发表;即使是R亲口说的很多话,我猜也是LM老伯改了又改、润完色才敢发出来的,所以应该也不是什么原版真话。2009年和2010年访谈里出现的R,和2008年那个特别真实有性格、叛逆狂妄的毛头小伙子几乎判若两人,和其他记者访谈中出现的“毒舌少爷”R也完全不一样;LM老伯这手脚动得太大发了、太明显了。估计这么个写法,事后老板要找LM老伯谈话的;到底有没有谈过话、谈话结果又是什么我并不知道,但是事情后来的发展是:在2011年,文笔出众、经验丰富的记者CG也杀过来给R做专访写稿了;2011年Tommy那戏是两个采访同时做。唉。我尽量在括号里下点料,调侃调侃,让大家看着不枯燥,但是如果有读者只想正正经经看译文的,请您不要看括号里的文字,以免影响您思路。)

在舞台上,Randy将扮演剧中角色Nagg。此人物和他的妻子Nell一起屈辱地住在垃圾桶里,度过夜晚的时光。贝克特的剧本,要求他们只能局限在用躯体的上半部来表现自己的演技。真正精彩的舞台剧对演员的要求很高,需要演员完全忘我、超脱自己、非常入戏。

那么,我开口问Harrison,如果由你自己来采访自己,你会问什么问题呀?“那我就问: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他简单明快地回答。

“而我的答案即是《终局》,是我在伯克希尔戏剧节演的第二个贝克特的戏。第一个戏是两年前演的《等待戈多》。当然大家都知道这戏在讲什么,但是贝克特的戏都复杂得一言难尽,尤其是《终局》;很难在短短一两小时内,用简要的方式总结出戏剧的全部深意。”(LM老伯,我理解您想让读者认识到R是一个有深度有才华的演员,但您读一读自己的文章,这么枯燥,谁爱看?想看剧评的话,在网上一搜就数千个,而且几乎个个是过千字的剧评、系统性的;R评的再多,顶多十句二十句。)

呵呵,虽然这很难,但我们可以试试。根据伯克希尔剧组版的《终局》简介,本剧要通过荒诞剧的视角来看待未来,在未来停滞之处,时间的流逝与原因的纠结不甚了了,并不比人们所能想到的解决方法来得多多少,同时角色既悲惨又让人久难忘怀。掩盖在欢闹喧嚣的表面之下,显露着真正的贝克特风格,直面生命和死亡,并敢于直白地作出评论。这剧似乎没有“剧终”,看上去非常古怪离奇,或者可以说成是不可思议地有趣。(这段我已经尽全力在翻了,您要是读不懂译文,也可以去读英文,读不懂没什么,贝克特大师的这个戏,是真的特别难懂,很多人看得云里雾里。顺便举手坦白:这戏的英文剧本我读了,其实没全看懂。也许真的有一天得进剧场看这个戏,无论中文版还是英文版。)

说不定会有一句最给力的台词,给我们一些启示。“One must live with the times,”他首先出招讲了一句台词。何如“Accursed fornicator, how are your stumps?”我回答他。“Never mind the stumps”,他立刻招架。他记台词简直滚瓜烂熟。(注:这三句英文都是贝克特《终局》剧本中的三句著名台词,这个剧本是有官方翻译版本的,所以我不能乱翻。网上没有中文剧本下载,但有英文剧本下载,网址是: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957489/
调侃一句,这二位侃爷让我想到了一副画面,一老一少两位诗人在山水之间摇头晃脑吟诗联句,老诗人曰“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少年人则对道“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画面是很风雅的,就是外行人看着比较迷糊:您二位爷能不能好歹聊点俺们外行也看得懂的东西?我说二大爷,这毕竟是采访稿啊。)

我们把话题转到本剧的制作方,导演Eric Hill身上:既然本戏是由他出手执导,那么戏会是一个什么风格?传统型,非正统型,还是介于二者之间?“Eric Hill一直是很有创意的,但是我不会把本剧归为非正统型。他非常注重剧本中的遣词造句,帮助我们尽可能深入具体地了解剧本。他并不打算以任何其它独出心裁的方式去解释贝克特的台词,他只是试图引导我们越来越深地融入贝克特的语言方式。”(坦白说,这话听着不太像夸导演。我倒怀疑LM老伯故技重施,又想让R夸一下导演。Eric Hill导演是戏剧节CEO凯特的丈夫,每年的主打戏基本上都是他执导。但是看来这次不太成功,怎么也没忽悠到像夸瑞典导演那程度。Hill也是戏校里教“铃木演员训练法”的老师,我在网上看了好几个视频,发现教这个表演方法的老师,无论是不是日本人,上课时都有那种日本人特有的严格和冷酷,都属于那种“喝斥型”和“命令型”的,如果学生动作做得不到位,老师有时候会骂人,而且老师手里有根长棍子,当然应该可能也许没准不是拿来打人用的,只是教学时在地上敲击节奏用的。。。。。教这课的老师,看上去脾气都不是太“软”的人。个人猜测,这种性格可能跟R合不来。很明显,作为一个性格很强势倔强的人,R更喜欢瑞典导演那种循循善导型、偏温和商量型的人。怀疑他在2011年被CG套出来的那句“那导演真TM孙子白痴”,说的可能就是Eric Hill,排戏时被骂急了气得下了班跟哪个演员哥们儿絮叨两句,结果就让CG狠坑了一把。不过Eric Hill本人是非常有才的,他在美国戏剧界以善于执导莎翁戏著称,这人脾气好不好咱也不知道,脾气太好了估计是教不了那个日本大师首创的铃木训练法的。。。。。)

现在我们谈谈口音问题吧,他们的口音会不会太投入了,以至于影响观众的理解?“我认为Nagg和Nell之间说话有蛮重的口音,倒不完全是美音,可也不是英音。应该是介于二者之间吧。但同时我相信所有的角色,尤其是Hamm用了跟别人不同的偏方言类的英语。这一切都取决于他们台词里采用的短语和词组,因为他们总是喋喋不休地说话,以及穷极无聊的插科打诨。但总的来说我们是基本可以理解的,即使是美国人听起来也不觉得难懂,我们会用我们特有的讲话方法表述出来。”(唉,CG那人虽然孙子,但就写作水平而言,他的文章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能让人很快睡着的东西。)

在戏中最有趣的台词之一,是Nell的台词:“在世上,没有啥子东西比不快乐更加有趣儿了。”他真的相信这句话吗?“是的,他相信。当你看经典喜剧的时候,尤其是闹剧和趣剧一类的,它们都在讲述有关尴尬、无奈、挫折和痛苦的故事,每个故事无不直击真相。”同时,它们也让我们忍不住发笑。(。。。。。也许您二位聊这话的时候彼此心领神会、抚掌而笑,但鄙人翻这文的时候怎么也笑不出来。白开水一大杯啊,这里头要加料下药,只能是下下蒙汗药把读者蒙翻了。)

全剧也许仅仅是一个比喻,甚至可以被演成一个发生在医院的故事。“千真万确啊,”他也表示同意,“但是,大体上说,你不得不同时既深层次地多想一步、又依照本原尽可能地少想一些。我倒觉得如果你一直想花时间心思想挖出类比、喻意之所在,或者只是想试着根据上下文感受最自然的状态,或者是只想搞明白到底什么意思,那反而只会让你精神分裂近于崩溃的。”(如果您看这译文觉得累,可能看原文好一些。我看原文的时候也觉得R的确很有才,但也许记者不应该写这么多太高深的东西。顺便给LM老伯正个名,他的文风其实也属于“老妪能解”的那种,我看过了他写的一些其它采访稿,不难懂而且挺好看。2009年和2010年,他为了护R,不得不大动手脚,改变自己真正的风格,所以访谈写得太专业不好看。2008年因为一开始跟R不熟,必须先用戏剧知识跟R交一交手、过一过招、熟络一下,所以写得虽稍微有点专、但也相当好看,2011年Tommy访谈是非常老练的哄孩子风格,问题不特别专业反而有的很搞笑,那年比较专业的东西都是R为了治自己话痨的毛病所以横七竖八地往外招呼,我一想就一肚子气,他科普还没完了他!太难翻了!另外,据个人猜测,LM老伯在家里哄孙子应该是经验丰富业务娴熟的,说不定给小孩子换尿布喂牛奶也很有一手。无论收拾小孩子还是大孩子,都很有一套本事啊,不服不行。)

“同时,我认为你和观众不用费力就可以理解和入戏,不用刻意去费大量脑子、非得用启智学习的方法去理解这戏。你不需要非得用类比的方法挖掘出什么现实生活与戏中这个那个喻意的相似之处,不要用这样的方法去理解《终局》”。Harrison解释道。(对,没必要去这样理解,但有必要给大哥您这七绕八绕弯弯绕儿的高深理论加点油盐酱醋茶。文章能吸引读者的最大武器,其实不外乎通俗易懂、简短节说。我知道作为一个戏剧界名扬四海的“明星级话痨”,有料的话您说是肯定没少说,但是LM老伯不敢给您发表出来。我都不敢想2010年您说的是啥话,但凡有一两句好听点的,LM老伯都不至于这么压着不发。)

这也许就是贝克特最重要的一点。虽然剧情设置在完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而且所讲述的情节是发生在人类生命垂垂老矣的时刻,绝大多数观众还没有经历这段生命历程,但是会把其寓意和见解记在心中,以备将来之用。(苦笑,老伯,如果我们读者想看的是这个,我们就直接去古狗贝克特剧评了,真的,网上好几千呢。R在2010年到底说了些什么狠话重话会得罪人的,为什么您几乎一句话都不敢发啊?)

我们谈之兴起,开始比较研究贝克特和他的《残局》将如何对我们娓娓道来,犹如亲自开口讲述一个故事。Harrison认为,《残局》似乎在表述着一个信息“我们人类所有的活动是什么?恐怕那仅仅是从今天到死亡的那一天,时间以任意的方式在为自己填充着材料而已。我们只是在假装自己正在做的事是有些真正意义的。而这有助于我们创造出一个虚假理由来证明我们的存在。”(我估计大家看到这儿就明白为什么第二年这采访不让LM老伯一个人独家做了,文笔更好的CG也杀过来给R做访谈了。LM老伯把文写成这水平,没有一个老板会答应。换您是老板,您也不干。给R做的访谈是伯克希尔戏剧节网站的招牌菜,靠R的访谈吸引点击量的,这种水平的文能当招牌菜用吗?就这文,谁还想看第二遍?)

(未完待续,翻得极其没有情绪;告诉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咬着牙把最后一段翻完吧。就差最后那么一段了,翻完就撤了。)

TOP

本帖最后由 Helmet 于 2012-3-4 08:08 编辑

Randy 2010年访谈(一)后记: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这篇后记的重点,在于两个字“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剖出其中内含多少奥妙,只看道行有多高。今天我要比较两件事给大家看:
一,LM老伯从2008年到2011年给R写的这四篇访谈,差距在哪里。
二,CG和LM两位记者。

从LM老伯从2008年到2011年给R写的这四篇访谈讲起,差距到底在哪里?我这么说吧,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这种水平的差距几乎让我怀疑,这是不是一个人写的?

2008年《等待戈多》访谈:问答风格,质量很高,信息量非常多;
2009年《群鬼》访谈:叙事风格,质量低,信息量少,R在剧评和夸编导之外的话只有8句;
2010年《残局》访谈:继续叙事风格,质量更低,信息量更少,基本以R对贝克特和其作品的评论为主;
2011年《Tommy》访谈:赶快转回问答风格,质量高低不好说,信息量大不大也不好说,反正基本上是“二大爷哄小侄子”的语言。

手底下暗藏功夫的记者,运用叙事风格的时候,信息量少,可以少写R的很多话,即使是R说出来的话,他也可以加工加料、暗动手脚对R百般回护,而自己问的问题他可以一个不写;但采用问答风格的时候,很不容易动手脚,信息量非常多,怎么藏也藏不住,记者自己问的话和R的很多原话都不得不放出来。

从2008年的访谈来看,2008年夏天首次采访时LM和R应该算是认识吧,但还没熟到特别地亲近交心的程度,所以非常“正常”地写了一个正常水平的《2008等待戈多专访》,是标准的谈话风格,你问我答的形式,那个访谈至少达到了我的看文标准,我的标准算比较高的,口味刁;里头R说了些“有性格”的话,倒也不至于得罪人,LM的采访风格本来也偏温和些。但从2009年到2010年,LM和R结下很深的友谊,忘年之交。这倒不稀奇,两人都是坦诚直率、心里纯真善良得有点像小孩子一样的人,又都是既才华横溢又兼具傲骨柔情,同类很容易认出同类的,成为好朋友再正常不过;所以LM开始把R的接下来两篇专访写成了叙事风格,以描述方式讲了很多戏剧知识和评论一类的,占据了大量篇幅,这样他就可以尽可能少写R本人说的话。这两年的专访,都没有达到我的看文标准,信息量太少,R的话被挤在大量专业知识描述中间,都是不痛不痒的。内行人一看就探出所以然了,手松手紧,放了多少卡了多少。个人猜测,这是因为R在2009-2010年,心情不是太好,尤其2009年,他在其他记者的访谈里,那话都是横着戳出来的,特别难听。说他那时候说话“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那是太冤枉他了,他那段时间,那基本是“N竿子打翻N船人”,他有些话说得连我听了都想跟他急。他说的有几句话、有些态度,以他的家庭出身、教育背景,那是相当过分的,那种话连他父母看了,都得回家狠狠地K他两句。

而LM老伯做了什么呢?个人推测,在R心情不太好的时候,LM老伯作为朋友,尽了最大的努力回护他,不管他说了什么损话,有多少藏多少,不往网上发表。人家是做记者的,就算这岁数已经不在乎名利,但抡笔杆子的人,也得多少在乎点江湖声誉、文稿质量高低、文章里有没有足够的“料”和信息量。但是LM老伯连这点都不顾了,做朋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更有甚者,他唯恐R夸那编导夸少了,把自己的话巧妙地揉进R的赞语中,推波助澜,就怕帮得不到位。有读者可能怀疑,也许R在2009-2010年,根本什么损话也没跟LM老伯说过。这么说吧,第一,您可以搜搜R在同年其他记者的访谈里,说的那都是多“刺”儿的话,尤其2009年,逮谁他损谁,就跟谁都跟他有仇似的(打死我也不敢把那个采访翻出来);第二,您可以细看看R在2011年Tommy那个专访里,跟LM老伯说话时什么态度,根本就是小孩子跟叔伯长辈撒娇,一点戒心都没有,有啥都乐意说说,付出完全的信任。LM老伯基本是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哄孩子”,想很多办法逗R开心,不让他继续纠结;想跟他谈谈他的未来规划,都TM费牛劲了才把话题转过来,要不然R会一直一直地往下科普。可是最后呢,还是很无奈地被他绕到了九宵云外。话痨同学们一般也只有在面对家人和好友时,才会肆无忌惮地练习科普。插花,我们家刚刚把“单乙二醇”话痨同学送回家,明天家里要来一位“不饱和脂肪酸”,下周有一位“水工建筑物详细分类”可能还要来做客,我们夫妻不得不头晕脑胀地向百科全书级别进发。

今天我还要特别提一个人,Belukha。我其实特别感谢也特别喜欢Belukha,常说他缺心眼,是因为喜欢他才这么说;就像我常常说R是话痨、轴爷、说话没个把门儿的、一身毛病的少爷哥、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就钻牛角尖儿闹纠结一样,可我要说自己根本就不喜欢R,恐怕没有一个人肯相信吧。对我不喜欢的人比如那Yaya姐姐,我说话都特客气、特冷、也特敬而远之。个人推断,在2009-2010年,R脾气最暴躁、情绪最不稳定、很可能是最困难的一段时间,是Belukha守在他身边,无论网上有多少人在笑话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长得真恶心简直糟蹋Randy”,他咬牙扛住了。而也恰恰就是他在R身边的那段时间,R的情绪越来越好,到2010年的访谈相对平和多了。所以我特别受不了有人在他头上横加侮辱性的称呼,咱们中国粉的素质不能那么低。请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在R情绪最不好、说话最难听的时候,是谁陪在他身边, 是谁带他去参加各种热闹的聚会想尽一切办法哄他开心;方法也许笨拙,但心是一片真心。我们能不能不去想Belukha的外貌和他前几年的一些小幼稚行为,只用理智判断一下他在大事上的所作所为?一句话:“大节无亏”,这方面Belukha做到了。不管他俩以后是结婚还是分手还是怎么样,不管他当初追求R是不是有点小粉丝的虚荣心,我对Belukha都有一份特殊的喜爱和感激。我相信,R最终走出低谷,有Belukha不可磨灭的一份功劳;我也相信Randy真正的粉丝都是心地善良、懂得感恩、有良心的人。我想对Belukha说,谢谢你,真的谢谢你在那两年做的一切;而这一切,Randy真正的粉丝都看在眼里,都心里有数。我们中国人,尤其懂得什么叫感恩。我知道你看不到我的话,可是这声“谢谢”我必须得说,因为我想让R的其他粉丝看到。我甚至从来没觉得你长得不好看,其实我第一眼看你照片,就一直觉得你挺顺眼的哈哈。我这人的习惯是,看人先看眼,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善恶和性格皆无法遁藏,眼睛会先于语言出卖人的一切。

言归正传,今天我还是要往深里走,给大家再一个提示:护朋友可以,但不要太深了;有的时候,你的回护,要明明白白地告诉他,让他跟你合作,千万不要自己一肩扛;给朋友足够的信任,把他当大人,不要永远把他当小孩。要不然,你不是护他,你是在害他。下面的事儿,完全是我个人的猜测和推断。快要翻完这几个专访的时候,我脑子里开始转几个问题:为什么那CG会这么恨Randy,给他下这么多的绊子?为什么CG的访谈,事先功课做得这么高精准狠?为什么今年一个戏Tommy,居然一气儿做两个访谈?这种事儿可不多见,至少前几年一个戏就一个BTF访谈,全是LM独家给做的。为什么CG在2011年的访谈,抢在LM之前发表?为什么LM老伯2011年的访谈风格跟2009-2010年的叙事风格大不相同,明显“认真”得多,也改成了一问一答的基本形式,提供了大信息量?这些事,如果用心学方法来梳理,慢慢地能理出一个头绪,我有一些完全个人观点的推断,您可以选择不相信。

LM老伯在2008年跟R还不算太熟的时候,给R写的专访,相对客观,质量比较高,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是2009年到2010年,为了回护R,这质量不得不“越来越差”,反正我看原文看得是味同嚼蜡。您要是觉得好看,那是因为我在括号里加了不少料,要不然估计您早就不想看了。回护朋友可以,可是文章质量太低了不行,读者不爱看,老板也得找你。所以2011年R就被安排了两个采访,CG和LM都要给他做采访。个人猜测,这事R应该是不乐意的,LM肯定更不乐意,同行本来就是冤家,两个记者这两个访谈明显是比着来的,CG那个人做人什么操性,他们圈子应该都知道,他是那种R和LM都特别不待见的人;LM老伯这个岁数了,做人说话还是懂得打打哈哈的。但R那人心里想什么他直接写在脸上,人强势、性格直、说话冲、藏不住。关于R有事必挂相这特点,我是有确切证据的,有个美国粉丝曾经在网上很抱歉地说过,2011年年底,她和一个朋友去看R的戏The habit of art,戏后见到R,她朋友有点过分激动得都没礼貌了,行为有些粗鄙,R一句气话没说,非常有教养有礼貌,但她看出来,R脸上有个不快的挂相一闪而过,她形容是cloud descend over his face。R其实是个典型的性情中人,有事儿必挂相,就看能不能忍得住。CG那么贪名好利的人,估计早几年就想采访R好搞搞全球知名度了,但前几年采访没他份,很可能跟R的不合作态度有关系。要不然他不至于这么恨R,他那些问题啊,那都是绊马索加连环套,设计过多少遍的,看得我额头直冒冷汗。事先功课做得太漂亮了,不服都不行。2011年CG那访谈,那是卯足了劲儿准备的,虽然不是专业记者,但作为在天涯混过煮酒版的人,即使是我这样的小龙套,看人都有六字真诀:稳、准、狠、毒、辣、利。没两把刷子,谁也不敢出来吹什么“我是天涯写手”,还不够自取其辱的。

由此引申到今天我要进行比较的第二点,CG和LM两位记者。咱给个客观评价吧,CG的文笔确实好,单刀直入、精准到位、直切重点、脉络清晰、不讲废话;LM老伯文笔明显比CG低一档,他的风格是词汇风趣幽默,浅显易懂,好扯闲篇,文笔很好,有点好显摆自己的词汇丰富。CG虽然是从专业人士角度下手切入,但英语好的外行读者也基本上能读得懂,他会直接而清晰把概念一一列出来,你读和译的时候也能知道怎么上网搜索,比如他会直接说“方法派演技”,所以通用性强,老外也能很快学懂;LM老伯更像从观众和朋友的角度入手,文笔轻松诙谐,但他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随口甩个典故却不解释,外行读者根本看不懂,而且最麻烦的是不知道从哪儿查,他提过几句话,比如“看戏时观众也要参与其中的老传统”,其实指的就是“境遇剧”概念,查得我这个头疼啊,翻了30个网页才搞明白怎么回事,您多说仨字儿“境遇剧”不就得了,读者也好搜索一点。为翻译他的文章花的很多搜索时间,是浪费的,就因为他少说了三个字。(现在跟大家提一句,以后您写文章,也请注意这个问题。我的行文风格就是,绝对不允许文中出现一个读者不理解的概念,不得不亮出这种概念的时候,必须解释得一清二楚。)他随口一说倒省事儿,他是内行人他明白,可读者不明白,别说老外看不明白,好多美国人可能也不太清楚。

水平有多高,翻译见分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CG的文章,明显高出一个档次。我翻CG的文花的时间,一分钟都不浪费,一个概念肯定可以由一个网页来解决,再多看几个网页,是因为我想翻得更好些。CG和LM都把我逼到连查一百多个网页,可是查CG提的概念是因为他水平高讲得清楚,我想翻到尽善尽美;查LM提的概念是因为他水平不够没讲明白,我不查根本就不知道他说啥,有的是我查了也不知道他说啥,问美国网友都问遍了才搞明白怎么回事,而且十个美国人里有一个知道的就算不错。就说这“境遇剧”和“铃木版哈姆莱特”,咱中国读者不搞戏剧这行的人,谁知道怎么个一回事儿啊。一说铃木大家一般还以为是汽车企业咧。还就这些戏剧节合并啊、R的朋友们搞的剧社啊,您和R共同的那些朋友名字啊,您不说明白了,谁知道啊。苦笑,您二位是打暗语呢,还是做访谈呢?访谈是给“外人”看的,读者是以外行居多,不是说您二位心知肚明,我们读者也能跟着恍然大明白。翻他的东西我也头疼甚至一肚子火儿,因为很浪费时间。真的是在“浪费”时间,因为那些时间支出,是不必要的。而翻CG的文,是在“用”我的时间,每一分钟用得物有所值。不考虑人品问题,仅就学术水平而言,CG和我的研究方法、事先做功课的习惯,以及写文的思路架构,如出一辙。所以个人严重怀疑,CG也应该是学过哲学的,但肯定不会是阳明心学;他师出哪一家门下,我现在探不出他的底来,目前对西方哲学还没有做过系统研究,订了计划是今年下半年开始做。哲学是方法论,科学之科学。作为一个工作狂和比较好钻的人,我确实欣赏CG的这种行文风格。但是CG这一把年纪,算是活在狗身上了;CG这一身的学问,算是TM喂了野驴了。

综合比较一下CG和LM老伯的风格呢,CG这人,小心眼儿,阴损蔫坏,油嘴滑舌,思维敏捷,博览群书;LM老伯这人,厚道心宽,八卦多嘴,有点孩子气,诙谐富有人生智慧。挑朋友的话,大家当然喜欢LM老伯,多好的人哪。但是2011年,LM老伯真是护不住R了,没办法,老伯您前两年写的文章质量太低了,换我是老板,我也不乐意了。所以CG也被安排过来采访R了,最后他还抢先提前发表的。我估计他都恨死R了,不让我早两年采访你,挡我出名的路。2011年,LM老伯也是很认真地写了一个专访,改成一问一答的形式,这回不敢再玩叙事风格了。可是除了文笔差点之外,他还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就是很显然没有跟R挑明了说:“今年R你可别由着性子来了,咱按采访提纲来,我问啥你答啥,千万别没事儿闲扯淡了,要不然怕以后也护不了你太多了;CG的文写得那么好,如果以后年年安排他也给你专访,他下绊子你根本防不住,我又不能在旁边瞪大眼睛看着,还怎么护你啊?”他那个扯淡专访看得我又好气又好笑,又感动又无奈,洋洋洒洒一大篇,三分之一的篇幅是“让R由着性子科普发牢骚”,三分之一的篇幅是“二大爷哄小侄子”,最后三分之一的篇幅是“谈点正事+扯闲篇”。您要是觉得LM那2011年Tommy访谈挺好看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下了太大的功夫,看家的本事我亮出来了,在天涯练出来的功夫全招呼出来了,在括号里有多少料加多少料,尽量把旁白注释写得幽默点,把译文语言风格尽可能写得中国化和生活化一点;您要是把括号里的字全删掉,您再看那文好不好看?还能有多好看?扯淡吧。如果您同时把2011年的CG译文和LM译文括号里的字全删掉,再比一下,哪个记者的文好看?英文好的您干脆直接看原文吧,一比就高下立判,不是一个档次的。

所以在这儿我想给大家提个建议,您重视友情,您想回护朋友,您是好意,但切记:第一,不要永远拿朋友当小孩,朋友是跟您平等的;第二,能挑明的事就干脆挑明了说,有责任大家一起扛,对他的成长也有好处。LM老伯要是跟R剖明利害,R这回还敢那么胡说八道、又科普又发牢骚么?肯定会一五一十地回答问题,认认真真地做个高质量专访;甚至有可能他俩还得商量一下,能爆的料就多少爆一点出来,比如上Scott大哥家烧烤的事儿,引起读者的兴趣,让LM这个专访能与众不同。他俩那访谈做得那叫一个胡闹啊!要不是因为LM老伯人太好,我是真不想翻。LM老伯,您护他是好意,可您护大发了,连续两年文章写得太差了,结果把狼都招来了;您拿人家当小孩疼着宠着照顾着回护着,可33岁的男人,该知道轻重缓急了,该到了自己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了;岂止如此,这个年龄,他都应该多少学会维护您的利益了,爆点料帮您提高您的访谈点击量;我一直认为,友谊应该是双向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付出,而且三十岁,已进入人生的“而立之年”, 男人扛事就应该从这个年龄段开始。现在,人可都34了。如果拿30多的大男人当孩子哄,那不是帮他,是多少有点耽误他。您疼他,可您不是他亲爹,就算您是他亲爹,到了这个年龄,也必须得坚定地放手让他自己成长、自己回护自己了。您是他最好的朋友,如果连您都不相信他能成长,谁还会相信他?相信他吧,从您放手的第一天开始,他就会开始给您惊喜的。

很多人一辈子渴求的,其实只是一个机会,一个证明自己在成长的机会。这话我可不是说给LM老伯听的,我是说给大家听的;我也不是说给男人听的,而是说给所有看我文的男人和女人听的。从您一脚踏进社会的第一天开始,您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您自己;亲朋好友的帮助回护建议,您可以借助,但不可以全身心地指望。只有您自己,才能真正地帮您自己。而且,必要的时候,要坚定地甩开父母长辈伸过来的拐杖,我们年轻,我们不需要拐杖;不是不需要帮助,而是不能把偶尔的帮助当成重心和支撑来用。成长根本不在年龄,成长其实只在自身。插花:出国以前,打死我们夫妻也不会想到,我俩居然会从18岁和19岁生活在一起开始,就逐渐阴差阳错地给身边的一票还单身的小留学生当起了“大哥大嫂”,后来甚至是比我们年龄大好几岁的人见了我们也是喊“大哥大嫂”,再以后很多老外都进了我家的朋友圈子。成长真的在于年龄吗?恐怕不一定。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夫妻原本都是挺任性的俩小孩,北京上海的小孩可不是大少爷就是大小姐,但自从糊里糊涂地做上“大哥大嫂”的第一天开始,“任性”两个字,似乎就无形中和我们说永别了。有件事想起来很搞笑,当年有个24岁的师兄因为年轻气盛脾气急跟他导师吵架的时候,居然是我们俩想尽办法帮他们劝架,那年我家男人20,我19。当你承担起一定社会角色的时候,你是没有资格去任性的,你的成熟速度必须比别人快。24岁的师兄吵架的时候我们在帮着劝架,30岁的师姐任性的时候我们在劝她要理性一些。我不知道Randy和Belukha是怎么相处的,我也一点不想打听人家的私事,但我知道的是,他们相处的这两年,Randy越来越成熟,他不仅不再是一个怎么看也需要人照顾包容的“小少爷哥”,而且是一个越看越让人能信任和欣慰的“大老爷们儿”。所以我认为,当一个人不得不开始承担顶门立户的家庭责任,不得不学着花很多心思照顾比自己更“弱”的人的时候,他的成熟速度是极其惊人的。那个时候,由不得他不成长,也由不得他不成熟。不是人造时势,而是时势造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每页我放出来的信息和功底都不一样,越放越深,前几页我也一直在收力,我也要探探读者的底,值不值得我发力,值得我发多大的力;如果不是回帖中出现了好几位让我极为惊讶的知音和高人,其实我早就已经回天涯了;抱歉,我心机很重,可能不比CG和LM两位差得太离谱。但从现在起,我已经不想再从读者里清人走了,只希望有缘人能留下来一起走到说分别的那一天,有心人能看懂文字里的所以然。我知道有读者忍着我这条损人无极限的毒舌还想往下追文,那我于情于理不应该再拿损话挤兑读者走了,请您留下来吧。我过几天再发的就是最后一段译文和后记了,在这儿我也呆不了几天了。我会尽量注意自己说话的风格,能不损就不损了。

TOP

本帖最后由 Helmet 于 2012-3-5 02:41 编辑

题目:访谈:Randy Harrison 在伯克希尔谈贝克特以及作品《终局》(下)
作者:Larry Murray
访谈时间:2010年6月27日
原文地址如下:
http://berkshireonstage.com/2010 ... and-endgame-at-btf/

(接上文)
优秀的演员与你我皆不同。他们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想这些永恒的高深的艺术的问题,而此时此刻,我们正在享受从推特上淘来的八卦小道。(LM老伯,跟您讲实话,我从来没想到过,在天涯之外发全力写东西,居然是用来翻译和讲解一篇我不中意的英文采访稿。写原创最简单,那是用自己的思路一气呵成;做翻译也不太难,那是用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意思阐述出来;这两项都不用发十成力。最难的就是把一篇不好看的英文文章翻成好看的中文,那是用自己的语言、整理别人的思路、调用大脑里所有的措辞和成语,还要不停地加料调侃保持文章的风趣性和可读性。真TM费劲。苦笑,为翻讲您的文,居然逼得我在天涯之外发了十成力。老天捉弄你的方法,永远在你意料之外。)

关于这出戏另一个有趣的看点是,Randy扮演的角色,其实是一个老人,而且是非常非常老的那种。“这是Eric Hill的主意,我们都要扮演比想像中更老的人。他认为我们发挥出作为年轻演员的体力,更能胜任高难度的角色。我们在舞台上表演时,演员必须在垃圾桶里或蹲或跪,年轻人的充沛体力能给角色更多的实际支撑,而不仅仅是表现出老年人在年龄上的挣扎。

啊哈,以前可没人提到过对角色的体力有高度要求啊,我对Randy说。“可是Eric说了很多这方面的事——贝克特经常把他的演员置于非常艰难的舞台环境中。‘非我’即是个例子”(‘非我’英文是Not I,法文是Pas Moi,是贝克特在1972年写就的一段长达20分钟的独白,惊人的高难度。这个场景发生在一个漆黑的空间里,只有一束光从高过舞台8英尺的地方直打过来,这光会定格在演员的嘴上。演员整整二十分钟不能移动。)

“贝克特常常把他的演员放置在非常困难、夸张和极端的境地,因为我认为他喜欢看到在这种状态下,演员会被逼得做出什么事儿来。演员们处在这种极端挣扎状态下所表演出来的东西,观众们可以观赏到和理解到的就更多。” Harrison作出大胆的猜测。“贝克特整个儿一个虐待狂嘛。”我心想。

贝克特写《终局》的时候,大概是51岁左右,恰逢那时他最后一个直系亲属过世。“我想他那时心情很不好吧”,Harrison如是说,那时他的剧本中尚无大量幽默可言。(注:在贝克特的所有戏剧中,《终局》算是相对早期的作品,个人认为贝克特的作品中,其实含有大量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的喜剧感和幽默;而他的台词具有非常古典的韵律感,以至于戏剧学院的学生都爱打着拍子把它们唱成歌,R即用过这种方法来背“幸运儿”的台词)

“我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贝克特是个骨子里苍凉严峻的人,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反而觉得他让我深感安慰,因为他可以一眼看穿人类最能遇到的最坏、最难、最痛苦的事,但依然可以笑着面对它。甚至他会在这种事里发现一些喜悦,并以其荒谬性来取乐。”

Harrison的观点确实非常可取。在Hamm和Clov之间交流时,在Nagg和Nell交流时,他们的语言中包含有大量的俏皮话,这些话藏在你来我往的互骂和互螫中。人们得在超越伤害的地方找到幽默之所在。(LM老伯,您是做文字工作的人,您应该比我这理工科知道得更清楚,这么写东西,会有一个读者爱看吗?这跟用古狗关键词搜索“贝克特终局评论”得到的搜索结果有什么区别?我搜索到的中文结果就好几百。)

“贝克特与其他剧作家的区别之一是,他可不怕面对最困难的事,他会‘拷问’它们,去研究它们,甚至发掘出它们潜藏的幽默感。看看Nagg  和Nell吧,他俩才是本剧的核心。他们之间有着真正的互相关心。他们之间的东西和Clov与Hamm之间的,是如此的不同。Nagg总是想为Nell省下点东西,甚至当他处于对自己生命的恐惧中时,他还想再为她要点零食。他们彼此之间的爱,温暖着贝克特设置的灰色阴暗背景。

当2008年Harrison在准备排练《等待戈多》时,多亏一个来自于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资助,他们又争取到了一周额外的排练时间。可是今年这次呢,他们不得不在较短的时间做好准备。我想,他觉得排练时间够用吗?

“够啊,我觉得够用,”他回答道“这是因为,从排练的第二天起,我们每个人背台词就都可以脱稿了,谢天谢地。Nagg和Nell(由Tanya Dougherty扮演)没有特别多的台词要背,所以我们很快就准备就绪了。另外扮演Hamm和Clov的Mark Corkins和David Chandler也准备好了。”

“这戏在舞台剧动作方面也算比较简单的,因为只有Clov是要真正动来动去的,其他演员不怎么移动。

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可以抛开第一周的例行公事背台词阶段,可以直接开始进行磨合,深入和舞台练习。总之,准备时间越充分,演员练习越努力,演出效果越好。(这话跟没说一样。。。。)

离开贝克特紧张压抑的世界,享受呼吸着美好的空气,我问Harrison他在演出之外和排练间隙都干些啥。“我会在山间远足,尤其是Monument山,享受伯克希尔的美景,”他说,“我还读很多书。”

自从他上次在伯克希尔演戏到现在,Harrison在纽黑文的耶鲁大学演了个音乐剧,《Andy Warhol in Pop》。“我很欣赏Andy Warhol和他的工作室,我学了很多东西。”也许有一天他会在伯克希尔做个音乐剧?“也许有一天吧。谁知道呢。” Harrison酷爱挑战,尤其是像《终局》这种既磨练脑力又挑战演技的戏。“不过每隔一年或两年,我真的很想做个音乐剧。”他又补充说。

我问他能不能给我爆点料,别的记者不知道的东东。“那啥,我刚刚在法国的一个农场度过了快乐至极的一个月,当了整整一个月的泥腿子。他们那儿有很多羊、猪、兔、鸡、和N多的蔬菜咧。”他大笑。(您大笑,可是我得苦笑;大哥您怎么不想想,人家记者老伯这次为什么直截了当地要您爆点料?LM老伯是那种挖人隐私的人吗?实在是迫不得已,不说点别的不行了;为了护您,去年那文章写得太扯淡了,今年这篇更乏味枯燥。连着这么鼓捣两回,哪个老板也容不得;别说老板,读者也不高兴。该爆点料就给人家爆点料吧,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不爆,您让人家怎么写稿?您上法国养个猪这算啥料啊?这倒好,去年是拿评论戏剧本身糊弄过去了,今年是想拿评论作家本身糊弄,这不是扯淡嘛。您一老一少二位爷这么糊弄着写专访,能糊弄多久啊,事实上满打满算统共就糊弄了两年;就您这样还想再回法国度假养猪呢,养猪养得把狼都招来了!第二年那个CG可也杀过来给您写专访了。为什么?因为LM老伯这2009-2010连续两年专访写得太枯燥了,当然要考虑换人写了,BTF又不是只有LM老伯一个记者;这文我翻着都觉得特没动力,咬着牙才翻下来的;我这辈子,还没翻过这么低水平的文。这两篇英文采访稿挂在网站上以后,读者回帖都少而且没份量,大家眼睛都是亮的:这专访,太难看!访谈可以写得很专业,但您同时得保证好看哪。您知道就2009-2010年这两篇寡淡到白开水一样的专访,我在里头下了多少作料才能保证读者不会看睡着了?不是说专业的文就一定会流于枯燥,真不是的,专业的文,一样可以写得有声有色。就看写手的道行有多高。在我们天涯,写专业性极强的中医、金融、商鞅变法、类比王安石朱镕基经济改革的文章都有人能写得幽默深刻、妙趣横生、连载多年而忠粉无数,何况你们戏剧界的文。但是,同时也得看您的态度,您真的、真的、真的得爆点料出来给您这位记者朋友。当然,您不爆也行,反正明年CG那种人能生生把料给您抠出来。)

给我们的谈话做个总结,我想知道迄今为止,哪个角色最令他满意?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幸运儿,《等待戈多》里的幸运儿。”

很多人都会同意这种说法。伯克希尔的贝克特戏的粉丝都在好奇,Randy Harrison将如何在《终局》中出演贝克特的这部经典作品。(好文章,再长我翻着也不累;这么忽悠的文章,翻得我精疲力竭、特没情绪。)

(抱歉下面这段我不翻了,大意就是《终局》这戏正在排练中,演职员表外加怎么买票。戏都演完了快两年了,这票还上哪儿买去,翻着没有意义。)The Berkshire Theatre Festival’s Endgame is in rehearsal now. Berkshire Beckett devotees will make their way to the Unicorn Theatre to see the latest twists given this classic. Eric Hill Directs and the cast consists of Mark Corkins as Hamm, David Chandler as Clov, Randy Harrison as Nagg and Tanya Doherty as Nell. (Previews July 6-9, Opening July 10 and running until July 24).For ticket information and reservations ontact the BTF Box Office at 413-298-5576 ext. 33 or visit www.berkshiretheatre.org for more information.

(完)

TOP

Randy 2010年访谈(二)后记:祝Randy同学前途无量

译文写不了太多东西,那我在后记里说点别的吧。其实我一直认为Randy从2011年到现在,成长的速度非常快,这种推断并非空穴来风。2010年6月的《终局》采访中,他还坚持不愿意“爆点料”即使是给自己最信得过的记者朋友,但是从2011年起,他的态度、人生观和为人处事方法,开始有所变化。我们一步一步摊开来讲。

2011年5月,在“以色列二把刀”的访谈中,他让几乎每个粉丝都惊讶地发现,他有了相当的成熟度、遇事不再乱纠结、看事情比以前通达得多、怎么看也不再像个小孩子了。也许一切是冥冥中自有定数,老天让一个这么柴包八卦的小报记者来采访R,也有老天的道理。还是蛮感谢这位“以色列二把刀”同学的,要不是他水平太低问不出什么问题来,而最终完全由Randy控场、自由命题、口头作文,R也不可能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得如此清晰明白、感人肺腑;我猜R想说的所有话都说出来了。真要是以色列那边派了一个CG那样道行的记者来采访R,R恐怕难以酣畅淋漓说出那样的话来,今天也根本没有一个人能看到我这十几万字,我脾气比较各色,从来不给“少爷哥”动笔,笔只给“爷们儿”动。以前有个读者发过短信说挺感谢我写这十几万字给R,我也非常谢谢您的短信,个人认为其实您真不用谢我,我干事纯粹是有钱难买我乐意,要谢您就谢那“二把刀”吧,我是真心话,要不是他,我保证哪个读者也看不到我出手这十几万字,连生日贺文带短板带剧评带科普带讨论带刷白带灌水带歪楼带翻译全齐了。“二把刀”是个天纵TMD奇才啊,也许对于R的中国粉来说,他算是R的“命中福星”。(也算是个祸事,给了个机会,变成好事?哈哈。)阴差阳错,天意弄人,歪打正着,上天自有奥妙。插花开个玩笑:他们主编还是留着他下次继续采访R吧,不知道这个“无知小白天然呆、八卦嘴贱乱山寨”的搞笑版二把刀以后哪天还能鼓捣出个什么意外惊喜呢。

接下来在2011年7月的两个BTF记者访谈里,读者们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R的成长,他在试着改变自己,虽然一开始转变起来有一点笨笨的;这种改变其实是人生观的再次成形,非常艰难,但他还真是挺聪明的一个人,在男人里算是成长得够快的。我一直怀疑,是不是gay天生比直男的语言组织能力要强得多,而且适应能力也更强;是不是lesbian天生比直女性格刚悍而且有理性得多。

我真正惊讶的在2012年的新年伊始,他在facebook上换了一张头像,是他幼年时的一张非常模糊的全家福,一家四口温馨家庭。Randy从22岁拍戏成名直到34岁,整整十二年,从来没有一张家人的照片流出来,直到今年新年。大家有没有细想过为什么?我个人推断,其实这是一种控制得非常到位的“爆料”,也就是以前LM老伯“问他要”但他不愿给的东西。他素来对自己的家庭尤其演艺圈外的父母兄长的生活保护得极其严密,十二年间,决不因为自己是出名的公众人物而影响到家人的生活,这是他的原则。他肯定知道他的facebook一直有全世界粉丝在看;今年他应该考虑过一些事儿了,他开始运用相关的规则,他在合理而得体的范围内开始爆料,为以后的事业做好下一步铺垫。我怀疑这事儿幕后有高人指点,有可能是咨询过记者好友LM老伯,到底是不是,得看看今年他俩的访谈是什么风格再说;如果还是“老伯伯哄孩子”风格,那咨询的应该不是LM老伯;如果是正常访谈风格,那十有八九是LM老伯当了幕后军师,毕竟老伯在媒体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知道观众的关注点在哪里。当然,他也不是只有LM老伯这一个记者朋友,他的媒体朋友应该不少,当年的Simon和Simon他们那圈子人不也是么,去年为帮那个被gay basher打成重伤毁容的男孩,他也找过媒体朋友帮忙。这张照片可比所谓的“法国养猪”有吸引力多了。不得不夸一句,这个爆料实在是个高招——形象正面阳光、家庭和睦幸福、父母是中产阶级帅哥美女、哥哥弟弟都可爱得像小天使,而且这个料的控制力度也极好,三十年的老照片还经模糊处理过,一点不会影响到家人今天的生活,因为家人现在的相貌肯定与三十年前差距很大。这个出手,实在太漂亮老到、无懈可击。高,实在是高。爆的就是大家好奇了十二年但确实一直无人知晓的料。爆料这种事,你越张扬大家越瞧不起你,你越内敛大家反而越好奇,暗合了“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古理。顺便苦笑一句,爆料也是分三六九等的,爆料以前好歹用心规划一下,不要爆完了被人笑话成“谁乐意看你们爆的料,连狗仔都没兴趣追拍,越‘允许’人家转载,越说明没有人主动理你们。。。。”估计有读者能明白我在说什么,不明白的就算了,我不想多说。爆料这种事,您要不是行家,您就找行家问问帮着规划一下,比如有经验又可靠的记者朋友,因为人家就是吃这行饭的,是专家。这话我早就说过,毕竟谁也不是万事通,不懂的事就去找懂的人帮你,没事儿谁也别瞎逞能,瞎逞能瞎爆料闹出来还不够丢人现眼、自毁形象的。做事情的时候,要么别做,做就要认认真真做好。苦笑,这一点怎么反而可能是小几岁的R先参透了、做到了?空穴来风,岂能无因?十二年一直风雨无惊一成不变的原则,一直极其坚决小心地防止家人的任何图片资料外流的人,今年态度突然大改,主动放了一张模糊处理过的照片出来,信不信由您,内中自有因果乾坤。

等到二月份RED这个戏的宣传工作,那就更出彩了。广播电台宣传、电视访谈以及文字采访,一个接一个,干脆利落、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而且每一个他都积极参加。没证据的事不能乱说,我不能百分百断定这次R暗地里其实有参与,只能说这戏的宣传工作干得非常精明冷静、有板有眼。反正在宣传经验这方面,RED的资方和剧组其他人员,顶多是在地区范围内“吃过猪肉见过猪跑”,但是R的底子可没这么简单,QAF当年是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剧集,五年之间他经历过多少大阵仗大场面,跟多少全国级别甚至世界级别的媒体打过交道,他可是“吃过龙肉也见过龙飞”的档次,RED这点宣传小活儿在他眼里,恐怕是小巫见大巫,不过小试一把牛刀。当年作为一个才20多岁的艺术家,很多宣传和市场推广经验可能根本也没想过一定要学下来,但那毕竟是整整五年记性最好的青春时光,见识过了就会不由自主地在心里留个印象,谁曾想也许终有一天要派得上用场。我想,也许一切因果自有定数。老天不会白白浪费人的时间,甚至不会白白让你受苦;你今天吃过的苦长的教训,很可能就是你明天的生存之道,你最大的财富,甚至能救你一命。

我家跟蝎男打交道好几年了,他们这类人做事风格,要么这事“一点不沾、与爷无关”,但只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而且一定要拿到相当程度的控制权;好像事情不在他们的掌握控制中,他们就不习惯。他们做事的时候很不喜欢被人控制摆布,反之,他们喜欢采取主动去控制别人。所以我从这次R参加各种宣传活动态度之积极来猜测,他应该有暗中出手,何况这次剧组里应该有他几个私人朋友尤其那导演好友,大家都在年轻创业上升奋斗期,正要靠这个戏打下事业基础、扩大知名度;再怎么说,在朋友需要一把助力的时候,R也不可能袖手旁观。R少年时在QAF剧组时接受采访时的视频,网上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绝大多数没有这次这么积极、主动和投入,以前那态度顶多算作“很配合采访”,还有少数几次是不耐烦甚至有点抵触情绪。您只要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来差距有多大了,当年的采访,在他来说似乎就是一种应酬、礼貌、走走过场和尽尽义务而已,但是这个戏的采访,他似乎在表示一种态度“如果还有问题,您可以继续问。”开个玩笑,这回的态度几乎有点像“这戏就是我们家拍的”一样。态度这玩意儿,最瞒不了人。在RED的采访中大家都能发现他的变化,谁也不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N多次被人问起多年前的一部代表作,可是今年,34岁的R明显是即使不高兴也不再轻易挂相了,他能忍住了,答完问题后依然会运用自己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修养,在脸上摆出进退合宜的招牌式sunshine笑容,再也不甩少爷哥的脸色了。这是一个越来越成熟的男人特有的气质,他是一个不再任性而懂得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男人了。2010年那个因为被问了‘Is Gale a good kisser? ’而气得当场挂相的Randy少爷,也许永远不会再出现了。今年我特别期待看看他的新一个BTF访谈是什么样的,他所有访谈里,属BTF的档次最高、最见真功夫、R也回答得最认真。BTF以外的那些访谈,记者大多数都不是戏剧界的,偏外行,访谈做得相对肤浅些,包括Simon在内。

从2010年6月底的“轴爷+少爷哥”,到2011年5月以色列采访时“男孩向男人成长”,然后是2011年7月BTF两个访谈时“话痨努力学习说话办事”,再就是2012年1月1日换facebook头像“手法高明老到的爆料”,一直到一月二月参加RED这戏的宣传工作“精明能干的市场推广”,几乎不动声色,却是在静静地迅速成长;这种成长速度,非常惊人。我知道他很聪明智商高,但检讨一下,以前我也实在是小看他了,真没想到在情商这方面,一旦开了窍、开始了成长,他脑子居然也能转这么快。我家跟很多聪明人打过交道,尤其蝎子,但R这个人,就算扎在聪明人堆里,脑子也算够好使的。这人还真是特典型的那种蝎一,要么一点不做,做就颠覆性地做到彻底,而且要做到最好,有些事一旦决定开始做,那就特别认真、全力以赴地投入去做,步步为营、井井有条。

今时今日大家都看到了他的成长变化,我想如果我现在说“他根本还是个小孩子,一点没成长变化”,恐怕也没有一个人肯相信吧。所以我想对R所有的粉丝说一句,请相信他,请相信这个34岁的男人,他早就不是小孩子了;今年我看到的是一个成长得非常快的男人,一切尽在他掌控之中,自信坦然、进退有度、稳扎稳打地往前走。他不一定非要找个年长的能照顾和包容他的人一起过日子,他自己也完完全全能照顾好自己;他不仅能照顾好自己,还能照顾好自己的人生伴侣;而我相信他不仅能照顾好自己的人生伴侣,还一定能把自己未来的事业经营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据最近有去看他新戏RED的粉丝回来说,戏后跟他打招呼,他近期状态非常好,容光焕发,这个戏到目前为止风头极盛,备受好评,非常成功;他还兴致勃勃地跟粉丝说,很期待德国的QAF演员重聚大会。看来这状态是蒸蒸日上。

很显然,他一直在一步一个脚印,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积累着各种经验,厚积薄发,数年的前期积累并没有白费。34岁,正当年,是男人做事业最好的年华。如果他按照这种脚踏实地的方法往前走的话,他今年事业势头极盛,处于一个稳步上升的状态;运势一来,锐不可挡;男人最大的快乐,来自于事业的成功。其实R这种人不管做什么,无论是演员、编剧、导演、主持人、戏校老师、甚至做艺术圈外的行业,就凭他这种“认准目标就坚决往前走”、“干实事不玩虚活儿”的态度,一定会成功。我相信他。我想,以后谁也没必要去“心疼”他、 “替古人担忧、感情上替R打抱不平”或者替他担任何心了。在感情上替人家打抱不平尤其莫名其妙,人家自己的事凭什么要外人多管闲事?您这儿多愁善感地替人家伤春悲秋、缅怀旧情的时候,人家说不定正甜蜜蜜、美滋滋地和自己心爱的小男友一起规划未来的事业和小日子呢。谁要再替R感伤以前那段事,纯粹是吃饱了撑的,人家早就往前走了。而且不光是Belukha很爱R的问题,我觉得R也同样很爱他。看人家R多心疼这个比他小8岁的男孩,上中东以色列开会和大冬天上街抗议时不舍得带他去,可是去巴黎和南方果园那种好地方全把他带上。今年新年时Belukha先是突然把facebook删了好几天,同时R的facebook头像刷成一片漆黑,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议论纷纷,就都聚拢在R的facebook那儿等着看着。人气攒得差不多了,然后新年伊始R就换上了前所未有的一家四口父母兄长全家福,再以后Belukha就恢复了自己的facebook帐号。没证据的事我不乱说,我只能说完全自己猜测,如果这是人家小两口规划商量好的,那么这个运作干得实在太漂亮了,说明人家两口子事业上配合默契,行动上步调一致,感情很可能也正如胶似漆。真以为Belukha只会拖R后腿吗?不一定吧,该帮的时候怎么会帮不上忙,我倒觉得他挺聪明的(就是过分活泼外向了+有点晚熟。。。。),人家自己有工作的,纽约城小有名气的DJ和形象设计。R的facebook还是和Belukha在一起后才开的呢。不要太小看了人家Belukha,R既然是个人中龙凤,他能看上眼的人都不会差。Belukha是个天性阳光乐观的人,他曾经帮助过R走出了情绪上的低谷、摆脱了情绪上的阴影;他是有点缺心眼儿,但人家不是傻,是善良单纯,是艺术家脾气,是不想在有些方面动心机;一句话,是纯不是蠢。我现在拍这儿一句话,请您回过头来细想想:Yaya姐和Belukha,其实谁的心机更深得多?谁更善良更单纯?懂得长年隐忍、人前作戏、舍弃女人起码自尊的人往往手段不简单、目的不单纯,幼稚莽撞、口无遮拦、甚至胡说八道的人心眼儿倒不一定坏。看看他们最近几个月都开始一改以前的作风,低调的人突然变高调,高调的人反而变低调,有人照片越晒越多越不得体,有人却不再轻易把照片往网上放了,大家都是明眼人,心里都应该有数吧,恐怕是有人露了真底色力争上位,而有人在学着成熟长大、做事得体。Belukha也已经二十六七了,天下哪有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子?反正我看人习惯先看眼,第一眼看Yaya姐的眼睛我就吓得冒冷汗,第一眼看Belukha的眼睛就觉得这个人可以交朋友。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我相信R的同时,也相信Belukha,相信他也在成长着,他是个聪明善良的人,他不会只给R找麻烦丢人的,我相信他将来会是R事业上生活上很大的助力,更相信作为一个心宽乐观的男人,他将来会有自己成功的事业;而且最近这一年来,我认为,R对Belukha的影响,远远胜于Belukha对R的影响。以后他俩怎么样谁也不能预测,可是现在人家不是挺恩爱的么。我祝福他俩在一起成长的过程中,过得开开心心、甜甜蜜蜜、携手共进、幸福快乐。我希望看到有一天,R也能全心信任Belukha,不再拿他当小孩子,不再用LM老伯回护他的方法去回护Belukha,而是两人可以携手并肩地站在一起,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真正的人生伴侣,永远可以同甘共苦,比如说真到了要跟共同的敌人开仗的时候,那好,你抄菜刀我拍板砖,谁也不会后退一步。至少我个人认为,在facebook头像这件事的处理上,两人合作得相当默契。

Randy超级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知道怎么去争取,而且我相信他再也不会在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了,他是一个聪明勇敢的、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男人。日出东方,星月无光,破空而出,势不可挡。Randy Harrison,我相信只要你做你想做的事,无论做什么,你一定会成功,而且是你自己真正看重的那种成功——不,我不仅仅是相信,而是知道,我知道你一定成功。祝你好运。

(完)

TOP

这是我在中文站最后一个贴子,以后就回天涯填我的坑,永远不会再用这个ID登陆了。有网友短信追问过我天涯的ID到底是什么,抱歉我不说了,您也不用去影评版找我,估计您找不到,因为我在影评版发贴并不是这个语言风格,笔风比较像“葛玲朋友”,您要是真找到我,给我发站内短信,我会回的。但我建议是别瞎耽误那工夫,其实吧,天涯高手如云,您只要去天涯就会逐渐结识很多远胜于我的网友,学的东西绝对比我这几个月展示的东西多得多,切莫为寻一棵小树耽误了欣赏无数片森林的时间;我在天涯写手圈子,不过区区龙套小角色而已,无足挂齿,不是我自谦,事实如此,我不会假门假式地装逼玩谦虚。是我的东西,我不放手;不是我的东西,我不强求,说断立刻就断;挥一挥衣袖,这片云彩我不带走,建议大人您也不用带了。缘分始于此,当止于此。大步往前走,不要再回头。过去的事再美好、再不好都无须挂怀,未来自然有更多的惊喜在等您。人生如雾亦如梦,缘生缘灭还自在。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客,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潮落,缘生缘散,满座衣冠胜雪,笑看涛生云灭。

非常感谢大家和我一起走过这四个月,我知道自己说话是个什么德性,肯定有冒犯得罪的地方,恳请各位读者大人大量,海涵原谅。也谢谢版主和各位管理员一直以来的宽容和支持,我知道自己给各位找了多么头疼的麻烦。真不是有意伤人的,实因天性如此,诚所谓北京话“狗改不了吃屎”。我目前也在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多少有点像话痨Randy同学这两年正在学着练着说话好歹注点意,没事别把自己根本不想伤的人瞎得罪光了结果还浑然不觉一样。忆往昔,恰同学少年,鄙人说话那个损法,跟Randy同学当年基本上是旗鼓相当、不分胜负。但我想哈,大家终有一天都要成长的,看到Randy同学在成长,其实我们也在成长着,男孩正在慢慢地成长为男人,女孩正在慢慢地成长为女人,男人也许要成长为父亲,女人也许要成长为母亲,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即来自于人们自身个体的成熟和完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的舞台,这个舞台,不仅仅属于舞台剧艺术家Randy Harrison,也属于我们每个人。只要你够勇敢,你就可以站在舞台中央;只要你够激情,你就可以热力四射;只要你够敬业,你就可以赢得喝彩;只要你付出了真心,就可以真心换真心。你的一切,就在属于你自己的那个舞台上熠熠生辉、光芒万丈。别人的东西再光鲜亮丽,那不是你的,不用去羡慕他;你的幸福,就在你自己心里,谁也拿不走。只要你,肯给自己一个机会展示自己,也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了解你的真我,让别人知道你的能力;不是万不得已、迫于时势,咱能不装逼,就别装逼。每一个装逼的人,其实都是在世人眼里弱化自己的能力。张三要不多说那一句话,谁会知道李四其实有能当编剧的才气。李四自己,把自己隐藏伪装得太大发了,太过了。我理解我也包容,但我没法欣赏。装得时间太长、太大发了,才气灵气有没有被生活的无奈磨个精光,已经不好说了。江郎才尽不可惜,毕竟人生曾经辉煌过;可是如果江郎还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才气的时候,就已经才尽了,那才真是悔不当初啊。人生,不能推倒重来。

我欣赏的,是敢进我这楼回长贴的人,不管说的是什么话,不管我爱听不爱听,只要不是来毁楼的,我认为我的网络礼数,都给到了;不为别的,就为了您这种胆色,这个礼数,我也必须给到;这个楼,也是您的舞台,而不属于我一个人。我说话可能不好听,但我决没有在人格上伤害您贬低您,我不允许自己这么做。每一个敢进这个楼回长贴跟我交流的人,其实您在“厚脸皮”回长贴的过程中,您已经是无意中战胜了自己,您让自己站在了舞台的中央,您让聚光灯打在了自己的身上,您抓住了一个放飞自己梦想的机会,您尝试着释放了一次自己的潜能,您给了自己一种前所未有的信任,而我在您身上看到了您可能自己都没看到的东西,就是两个字:“勇气”。一往无前的勇气。一敢天下无难事。我必须很认真而且发自肺腑地说,您了不起,我欣赏您,您真的很勇敢。我非常确定,您这辈子,没有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儿。在勇气这一点上,咱们,是同类。您和我站在同一高度,也许您比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人这辈子,最难战胜的,其实就是自己;您今天战胜了自己一次,您以后会战胜自己无数次。您的能力,一定比您自认的更高;您的未来,一定比您想像的更精彩。人无完人,Randy同学以前是个一身毛病的少爷哥,现在他是个正在努力完善自己、但有时候说话还有点二愣子的话痨“爷们儿”,但他身上,闪烁着我们芸芸众生求而“可”得的东西,就两个字:“牛逼”。

一直关注这楼但因为自认“才疏学浅”、怕人笑话而没好意思回长贴的大人,我跟您讲,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个机会虽然咱放过了,但咱可以想法抓住下一个机会来挑战一下自己;当下一个机会到来的时候,千万抓紧它,别再放手了。机会,转瞬即逝;人生,不能再来。人生如弈,落子无悔,老天不能永远给您第二个“厚脸皮”的机会来悔棋,在这一点上,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并无二致。丢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丢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您试过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人生重在历练和敢于尝试,而一次“丢人”的经验是如此地宝贵,也许是万金不换。既然您能看到这一楼,我相信我们都是Randy Harrison的粉丝,也许我们终生都不可能拥有他的才情、美貌和智慧,但我们至少可以学到他的勇气、坚持和阳光。您的自谓“才疏学浅”,只是您自己过分低估了自己,我从来都没这么认为过。机会其实不常光顾有准备的人,机会最垂青有勇气和有能力的人,勇者势盛,能者运强,自古如此。我认为作为楼主,自己仁至义尽,真的是尽一切努力给您提供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提供了一个小小的平台给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对任何一位读者恶语相向,而且尽自己所能地鼓励、支持和感谢过每一个人。也许有些话我以前说得不好听,但我真的无恶意,大家也能看出来,我说话是很损,但并不是坏人。非常感谢每一位读者,在这儿也教会了我这么多东西,让我更理解我深爱的这个偶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非常珍惜这一段时光,大家在此互为师生,互相学习切磋,共同成长。

借刘墉先生一段话与大家共勉,略有删改:
我们都是人,有人的善,也有人的恶,
因为人性丑恶,所以你不能不认识它,
因为人性向善,所以你不能不谅解它。
请以智者的心去了解“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请以仁者的心去培养“你不能没有的谅解”。
圣人、贤人、伟人、名人、凡人、小人、善人、恶人,有什么不同?
脱下美丽的外衣,每个人都是相似的肉身,只不过————愈是身经百战,愈是伤痕累累;愈是历尽沧桑,愈是百孔千疮。

抱拳拱手,敬大家一杯酒,就此别过,后会无期;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不求天长地久,毕竟曾经拥有。人生何处不相逢,天涯何处无芳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祝福大家在未来的人生中,一路顺风,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前途无量!

TOP

  • 三国群英传私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