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开学 忙得像陀螺一样
project做了一半  上来看看

TOP

回复 200# 人人寻找欢乐园

回复:我一度也以为是
讲话的语气是很像的
不过有些理念不太像 LZ大人更客观

嘿嘿,你和lhttkkxx 让我想起了去年我男人闹的一个笑话。去年夏天我独自回北京度假,他兴致勃勃地在网络电话里问我,是不是在网上穿了个马甲叫“葛玲朋友”,现在被他抓包了;他在网上看了“葛玲朋友”发的很多帖子,说那一看就是我写的,而且那个IP前三位也对得上(“葛玲朋友”有一次没穿马甲,裸奔发帖)。我听得莫名奇妙,后来也上网看,果然那姐们儿说话就是我这种风格的,有条有理,一针见血,酣畅犀利,眼光奇准,北京味儿很重,绝对是个北京人,而且应该是火相星座的。我超喜欢看她的帖子,她发很多长帖的,不是光郭德纲和非诚那几个吧。她的语言组织风格,比我更像是说评书说相声的味儿,干净利落脆,我特喜欢看她分析新婚姻法。不过这姐姐应该比我大个十多岁吧。我觉得她文笔没我好,可她看事儿的眼光极为犀利远强于我,而且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一句废话都不讲,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最喜欢的那个耽美作家烟狗,她是四川人,但在北京生活了多年,她的行文风格也是北京话。我跟我男人说,你不要见了个北京姐们儿就认成自己老婆,那是别人家老婆。我觉得北京女孩在网上发帖,很容易被认出来是北京人的,语言风格太明显。

再问一下,我这种翻译风格,你们能接受么?我现在写和翻译完全是为了知音在做,其他人乐意看就看,不乐意看就算。你们觉得OK,我就按这种风格继续往下翻。Randy的话我全是按北京话翻出来的,他说话特带劲。

TOP

对于Samuel Beckett唯一的印象就是等待戈多, LZ今天又是提供了大篇的关于RH的访问翻译,十分感激~对于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认知都很匮乏的我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随便百度了一下发现这段关于Samuel Beckett的获诺贝尔奖
的其中一段授奖词
“他们彼此的关系,就像在旷野里听到了喊声。贝克特在剧本的解说中,针对了一个无望地坐在沙漠中的不负责任的幻想加以说明,但主题则是另一回事。外在发生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逐渐被越积越多的沙子覆盖,直到他完全被埋葬在自己的寂寞中。但—样东西始终矗立在令人窒息的沉默中,那就是他的头和他在旷野里的喊叫。人只要活着,就有一种不可磨灭的需求,在寻找自己的同类,和他们说话,互通讯息。 ”
还有这一句也形容得很美:
 “其有益之处在于它的毫不动情。从他对绝望的准确描写里,人们会得到对于虚无的更为清晰的概念,以及如何在这一片靠不住的原野上纵横驰骋。推向极端的悲观主义必然会产生出高雅和完美。”
  阅后非常触动~~
  PS:
   下面是很长的PS,建议不看,因为的确毫无价值,抱歉这个纯属个人不受控制,说到哪算哪不负责任的呓语,看这些真的很浪费时间。 但是今天我还是想说一些,当然我的抱歉,我的PS后的补充其实就像LZ把写GALE的那些想法刷白了写出来的那种动机一样多此一举。但此刻我认为是必要备注的~
   一直在关注LZ的帖,“如果能对着LZ畅快地无所顾忌地喷涌而出地语无伦次倾吐一番...” 这样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么盼着的同时亦一直在抵制着。所以,每每想法来的时候总会在内心有一个声音出来控制一下,提醒自己:当你花个大半日码出一堆自己都不堪回顾,毫不理智,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磕叨出来,在浪费论坛资源的同时又给LZ带来不便(如果我是LZ的话,我的小人之心是这么设身处地地为LZ想的:再怎么样这个人说了这么多 我也总归需要尽点楼主之谊),如果LZ不是心理医生或者亲密友人的话,我这样的放肆说话我觉得真是很不礼貌的。所以我要再次说抱歉。   LZ说到RH为什么有时候可以不计后果地发表一些,一旦理智了回忆起来会觉得,很傻冒又毫无意义观念想法,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人给人留下把柄,
  今天我也许能理解这种表达真的有一种酣醉的快然,胡吹一通大说一气后获得的那种清空感是很棒的,管TMD对方是谁,对方是怎么想的,作为语言制造者的我早已经在说话之前做好了准备迎接说完以后必然要承受的空虚感,以及用“我本身的性格使然”几个只有我能理解的字来收拾冲动过后需要面对的心灵残局。
   语言从制造者的口中或者笔下吐出来飘到大气中只不过是随风而逝的声音或者是一种被成为文字的油墨代码,但是说话的人应该对他的话本身已经没有负担了才会倾囊而出,至于语言它淌过去了以后对某个人能带来影响力,那也是看者或听者自己愿意把这种语言留驻下来的… maybe....
  而对于废话制造者的我来说,我觉得有时候我们真的只需要一个树洞型的耳朵就可以随便说些什么这样的自我调适?来安妥自己的心境,所以如果这个耳朵看起来让我们有亲切感,如果这个树洞很有深度你叫一下会有相应的回音,那么何必理会耳朵的拥有者,或者去质疑回音的真假性,去敏感的分析回音里带有几多嘲讽,我们只是需要疏泄,疏泄过后坦然地面对另一个“过度的感情用事的自我”。
  尤其是在我现在(这几天发生了一些事  如果这个事不发生或者推迟发生  也许我长远都不会在这里发表以上的这些blur,blur,blur)有一种如鲠在喉的不适感,所以我就更能体会,一个人谨慎久了,积压久了的疲乏,而一旦说了,就会说个不停,不分对象不知疲倦不分场合,一旦不受控制,不停下来审度自己,你就没有了自己,成了祥林嫂一样的可悲的廉价语言制造机。
    作为容易说上瘾的人一定要在心里有个谱,而RH也许在和那记者交流的时候说着说着那么一点说上瘾了但我知道他心里应该有个底线,始终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以及清楚这种表达以后的后果~~
  我最近无意中看到一段围脖
  “一哥们儿一直以为自己是白羊座,于是就一直认真地按照白羊座的性格努力活着:外向、热情、性急等等。结果今年他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星座叫山羊座而不是白羊座。也就是传说中内敛、沉稳、慢热的摩羯座。。然后丫正处于一片茫然与纠结中。。。”
  这段冷感的笑话又让我回到了“你的观念也许容易被你所属的星座巨大的心灵暗示所影响”这样的模棱两可的观念中去了.....
   继续说RH,(RH的纹身让我产生怀疑他应该有些在意自己的星座特点,并且也许会在不知不觉地效仿这种星座特点生活)
    而如果按照日蝎模式生活,那么很多蝎子都是具有要么迟迟不动,要么彻底颠覆的那种决绝性,那种很极端的理念,要么不说,要说就说得毫无保留和傻X一样全裸,这真的是一个坏习惯。因为机会和世人总是把好感或者说好奇心抛给那种若隐若现的聪明人。
  比方gale.
   不知道是为什么,也许又是星座作怪,我喜欢的是RH,但gale对我的诱惑绝对比RH大的多,而只尽我所能地完整看了GALE的2部电影,WAKE和什么什么的truth我已经忘记名字了反正他演作家那部。至于秘社绝望主妇什么的我只是看了并不完整的一部分,是的我很无奈,我对于我的喜好的追逐永远带着惰性,比方一部电影如果剧情不吸引我的话我绝对不会为了那个喜欢的演员看下去。 这种惰性难以克服,以至于我对于LZ和各位专业知识很海量小宇宙原动力很充沛的大人们孜孜不倦的博学广记钦慕不已。
      回到GALE,我形容不好我对他的印象,联系到我周围存在的让我有GALE感的那些人 ,虽然这样的人在小心谨慎欲言又止的同时又把自己的心机和胆怯暴露无遗,但天生能对表达自我的方式做到收放自如,既让人感到内层温度,又永远为自己留着余地和悬念,这样的欲说还休的展现自我方式让我好奇和入迷。他们为人处世这种一如既往的克制作风是人们向往的,他们的面纱或者盔甲底下的蠢蠢欲动又无时无刻不在勾引着人们的窥探欲....   
   我只片面的注意到LZ提到的G的2点,GALE在和小年轻们演戏的时候一直在收力。GALE是一个演什么像什么的人  第一点我同意,按照我的想法是也许GALE的本身就具有这种“收力”的生活习惯。随时注意分寸,从不张扬,不习惯过度表现自己。所以他只需要按自己的性格去参与那些剧就可以了。
   第二点我却有些不以为然,也许GALE和RANDY在QAF里已经把自己所能表达的情感露到接近他的极限,也许 是GALE亘古不变的发型(我觉得他对自己的前额的不太自信,所以总爱刘海或者帽装,很少有他全额的照片,犹抱琵琶半遮面亦是和他自己的性格一样)和特点很明显的面部表情(抿嘴托下巴皮笑肉不笑的腼腆眼神盯着某物某人时的固执等等等等)耸肩摊手,各种习惯性的手势, 在QAF漫长的83集中让我产生了习惯,通俗的说法是这种GALE腔永远在我的印象深处里挥之不去,并且以楼主所说的“收力”状态出现在他其他的那2部电影中。
   所以我作为一个通俗的不知道任何表演术语的电视剧观众来说,gale无论是演作家还是“某人弟弟”还是“某人父亲”。至今在我所看过的GALE电影中,我没有看过GALE的表演能完全脱离GALE腔(说严重点是brain腔)也许是GALE所谓的天才气光芒万丈,而为他设计的那2个电影人物角色性格过弱。
   反正,演谁像谁的演员真的举不胜举, 但我我不想在这里举例子出来说,搞成我好像很推崇XX,XX,XX,褒A贬b无论在GALE粉还是在我自己眼里都是没有必要惹人讨厌的, 而说XX, XXX, XX演技比GALE好这样掺杂个人喜好的论断的确很盲人摸象,因为谁都知道对于同一事物同一演员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你可以抒发感受,但如果对某人的行为品评做出论断的话,真的有些狂…反正我觉得我没有那样的资格……  
         总算是说了一些…终于暂时性得顺畅了……谢谢LZ提供地盘~~~~

TOP

本帖最后由 lhttkkxx 于 2012-1-29 21:26 编辑

首先,非常满意lz的翻译方式,我也很同意译,特别是那个有钱难买我乐意,我还去专门校对了一下。
下面那一半你还没翻的我看了一下,果然high了,有啥说啥,连缺钱啥的都说出来了
其次那个葛玲朋友的感谢lz给出了更多的关键词,我再去搜搜看。
也去看了一下lz推荐的孟凡2005 ,果然精彩,从经济这个角度分析了导致二战的原因,很经典。但是觉得最经典的是分析福尔摩斯和西藏的那篇。
今天我一直在看qaf里面的只有r没有g出场的画面,我渐渐可以理解到控场是种什么感觉。和年龄无关,只和性格有关。从这点也可以看出randy做不了最伟大的演员,justin 身上有着很强烈的自身性格。说话的语气,眼神,气场,动作,底气就把其他的演员给震慑住了。
还看了rolling in the deep 的演唱视频唱到And you played it... To the beat 这句的时候脸上有个很明显的悲伤的表情,看了也心疼啊。
毕竟只认识了randy 没几天,所以深度和广度都比不上lz. 今天去查了一下美国的娱乐体系,我只能说randy此性格不改,估计要上一个台阶比较困难。有才华是一回事,但是没有人给你这个机会你没有这个资金干啥都不能干。
还有因为lz写的很有逻辑性,所以我也把你的文章当成英语文章来读了。找准关键词论点,看清论据是否能够convincing 。如果发现比如说有偏到星座上面去或者和中心思想无关的,我第一遍读一般就略读了。所以赵薇那个是我今天重新看的时候才发现那是你的雷点,不好意思。
最后那个orangenewblue我只能感叹一下相似性的伟大了。她比你更加悲观,但是不止笔风跟你相似,大部分观点真的是。。。你们两可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世界。

TOP

我为啥不能一次想完然后一起发呢 哎 我的脑袋
我觉得在告别秀上randy的发言好像话里有话(我不是说gr)但是我又没达到能够完全透彻地看清的地步,感觉就在迷雾里走啊走,所以想听听你的见解

TOP

回到GALE,我形容不好我对他的印象,联系到我周围存在的让我有GALE感的那些人 ,虽然这样的人在小心谨慎欲言又止的同时又把自己的心机和胆怯暴露无遗,但天生能对表达自我的方式做到收放自如,既让人感到内层温度,又永远为自己留着余地和悬念,这样的欲说还休的展现自我方式让我好奇和入迷。他们为人处世这种一如既往的克制作风是人们向往的,他们的面纱或者盔甲底下的蠢蠢欲动又无时无刻不在勾引着人们的窥探欲....   
203#整篇我都喜欢,所以始终没忍住就提笔了,效仿这位大人,我也找一次宣泄清空掉算了!贴上面这段是因为,不管是不是星座控,我都可以很负责任的跟1楼大人说说巨蟹就是如此!!哪怕外面一大票人都没有他优秀,你都很难看到他盛气凌人的拍案而起端架子,始终对别人很宽容对自己却很苛刻,因为大多数巨蟹都极度敏感,心底深处都会隐藏着莫名的自卑和忧郁,(这也是俺爱G大眼神的原因)可能来自童年,可能来自家庭,可能来自经历,可能来自莫名其妙的东西。。。(完全凭直觉,刚看剧的时候我压根没研究,其实后来也只了解过一点点)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安全感缺失带来的不自信,甚至你都为他不值或者着急,但他天性如此。也许这是巨蟹的群体共性。说实话看QAF我是带着很强烈的巨蟹&天蝎的感情去看的,(我才不管是不是TM自我暗示呢)也许楼主不是不明白为什么R会沦陷会失控,只是无法接受罢了,因为纵观R的几段感情以及他的生活他都是主控者,操盘手,更甚楼主认为R就应该一直如此强势的呀。但出现了个G,我真的不是在YY,如果楼主真能读懂上面这段文字,你会知道这绝对是天性使然!好多人都会假设如果没有QAF这两只会是什么样的,那我再Y一下,他们会错过彼此生命中最美的那一个人,那一段感情,那一段回忆!所以他们真的很幸运不是嘛,不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能有那样的福气能遇见那样的人。(其实这里应该穿插段什么的,但我真的没看过多少名著,所以不会!)其实很想跟楼主说,楼主你千万不要嫉妒哦!作为水象星座的我至始至终都认为正真的同类人并不仅仅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那么简单,而应该是在精神层面极度契合的人才能归为同类!这种契合无关家庭,无关学历,无关背景。楼主的文字无不透露真对R深深的爱和期许,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真挚的感情然后学习用放养的心态去看待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路不是更好么!
    我还想说一下,其实看剧我是一下迷上B然后爱屋及乌的,而且我也一直认为BJ/GR这四者的个性是彼此穿插交织的(我不想过多赘述剧情,但选角的真TM有眼观)。我不否定R的才华,但真正让我了解并欣赏R的是楼主大人所发的那篇以色列的采访,所以真是万分感谢。通篇采访看到了R的成熟蜕变,人生就是要经历各个不同的阶段然后成长的对吧,从认识自我到肯定自我然后审视否定自我进而回归肯定不断成长,这个已然是一种升华了,能辨证的看待过去的自己是为了放眼更长远的未来,再过几年也许R会让我们更加感叹变化之大(我指的是精神层面),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果然好舒服~~

TOP

今天上网不方便,我一起回了。

回复oyi1029大人:

大人,想说什么您就说,我保证过不会笑话任何人的。谢谢您解答了我的一些疑问,因为我有时实在不明白R的想法。我未必一定回您每一个帖子,但我会做一个好的listener。我想您的每一句话我都看懂了,也许日蝎和月蝎之间会有那种与生俱来的心有灵犀?毕竟日座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没有不敬的意思,蝎眼里对方非常有吸引力的“若即若离”,在羊看来也就是装逼装得上瘾而已。您告诉我说,您在这儿发泄得很舒服,我听了就很高兴。

我手里一共有五个BTF的Randy访谈,一个是CG的,另外四个是Larry Murray的。现在刚刚翻了半个,等都翻完了以后,我就回天涯,不再登中文站了。所以在我离开之前,您要是有什么想跟我说的就说。我不一定回答,因为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干涉别人的人生,但我会听的。

----------------------------------------

回复大蓝的LOFT大人:

回复:其实很想跟楼主说,楼主你千万不要嫉妒哦!
首先感谢大人来回帖。我保证我不嫉妒,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嫉妒。世界上一半人永远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巨蟹和天蝎确实是绝配,我家狮男和羊女其实也是绝配。同相星座之间思维频率都是一样的。我不理解蟹蝎之间的心心相印,但我也理解蟹蝎之间的心心相印,因为我体会到狮男和羊女之间的精神层面极度契合。这样说,您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回复:我真的不是在YY,如果楼主真能读懂上面这段文字,你会知道这绝对是天性使然!
谢谢大人因为我翻译的那段以色列记者访谈而欣赏R,我希望能有人翻译更多的R的访谈。有关RG那段事儿我一个字不想回,以前就为这事儿差点毁了我的楼。我们女人,真的只会8感情事儿吗?R的作品、G的作品,有人愿意去看、去评吗?G的眼神确实极富魅力,可他的作品应该更值得一评。

----------------------------------------

回复lhttkkxx大人


回复:我觉得在告别秀上randy的发言好像话里有话(我不是说gr)但是我又没达到能够完全透彻地看清的地步,感觉就在迷雾里走啊走,所以想听听你的见解
我倒没觉得他话里有话。要不然哪位日蝎大人愿意帮着解答一下?


回复:说话的语气,眼神,气场,动作,底气就把其他的演员给震慑住了。
唉,我觉得R有些地方确实需要改改。演Linz的演员跟他关系好得像姐弟俩,可是跟他对戏时特认真还有点紧张,被他收拾得连个小动作和表情都不敢加。再看看Linz和G、Ted怎么对戏,轻松活泼调皮,一比较就出来了。这总不是人家Linz的问题吧。好几个演员在他面前都这样。

还有,大人,我真的很悲观吗?我公婆说喜欢我就是因为我特别乐观,天塌下来当被盖。只要今天老天爷饿不死我,明天我继续跳起来蹦跶。张爱玲和兰陵笑笑生的作品我都读,看了特阴暗压抑,但咬着牙我也会读下来。因为有用。对我分析人性、收集信息影响很大。可是如果张爱玲和兰陵笑笑生过来给我回帖,我可能不会乐意。实在看不了太阴暗冷血的东西。很多信息我会看,也会受影响,每个人都能看到我看不到的东西,我也很佩服,但我未必喜欢。我这么说您明白了就明白了,听不明白就算了。

以后我回帖不会这么频繁了,我想赶快翻译完了手头儿的BTF访谈,就回天涯了。以后回帖少,请您别见怪。翻译比原创牵涉精力得多,翻译是要用原作者的思路进行再创作。

TOP

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回帖。刚才版主大人问我到底为什么要翻完Randy所有的BTF以后就不再回中文站了,我想需要解释一下。其实什么事儿都没有,就是在天涯有几个坑,坑的时间实在太长了,天涯的朋友和读者跟我生气了,我想赶快把R的访谈翻完了就回去填坑。我原来也没想在中文站呆这么久,原计划只有一个月,哪知道写到后来是笔带着人走,不是人带着笔走。我原来也没想翻Randy的访谈,总觉得喜欢一个偶像就应该去学好他的母语。可是想一想,尽我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去理解一个优秀的人吧。他的BTF访谈,专业性太强,不翻成中文,咱们中国读者可能理解不了。从现在起,不是万不得已我不再回读者的帖了,我想集中精力把R的BTF访谈翻完。

到目前为止,在中文站收的回帖和短信,比在天涯收到的还给力得多。哭笑不得,还以为自己是很乐观的人,结果人家读者拿我跟特悲观的人比,挺认真地总结说“某人比你更加悲观”。让我想起了赵本山对宋丹丹说的经典台词“她比你还难看呢。啊不不不不,你比她难看。”现在算理解宋丹丹的感受了。我真的这么悲观啊?不过我理解,人家没恶意,估计也就是不太会说话吧。我倒挺感谢大家在我这帖都挺实诚的,要么就特地喜孜孜地告诉我“我这是为了上来骂人特意注册的ID,拿这个ID上来给lz你回帖,这是祸事给个机会变成好事”,要么就特认真地告诉我“我是G粉,看了您的提问,您再给G写俩影评吧”,要么就是永远不知疲倦精神百倍地上来八卦RG那点事,还好心劝我不要嫉妒(。。。。),怎么避都避不开,有那工夫,G的影评都写下来十个八个了。为什么我经常能收到这么给力的回帖和短信?反正不管怎么说吧,大家都是实心实意的。谢谢。而且我算挺幸运的,没怎么收到比较阴暗的回帖;要真是收到了文笔特好又心理特阴暗的人写的回帖,那可能堵得更难受。要是张爱玲那么优秀的人过来给我回个帖,我估计自己能一头撞死在豆腐上。我本来也是挺另类的人,别人是想方设法拉人来看自己的帖子,只有我是往外清人的,连续清了六次,不想看就请走我不送,我的劳动成果只是写给知音看的,我的文字也不是谁都看得懂的,点击率高过了我的预计,我一点都不高兴。另类的人会收到与众不同的回帖,所以也许这算是大家特殊的缘分。

TOP

回复 206# 大蓝的LOFT


     女人们说话, 看起来聊得欢,其实都是各说各的。男人说话是为了解决问题,女人说话是为了描述问题中的自己。所以,万两黄金容易得,天下共鸣最难求。 看到大人能够对我的话有认同感,我真的很荣幸很开心。

TOP

回复 208# Helmet
   LZ我也和你一样有点不明白上面的那位大人为什么会感觉你是悲观的人,我个人觉得你是较彻底的乐观主义者。你让人最佩服的地方 不是广博的学识,逻辑思考能力,精密分析能力 语言组织能力翻译能力,而是你的坦荡,热枕,很钻研,义无反顾,还有几乎坚不可摧的自信心。 坦荡是最主要的,你是像一个男人一样坦坦荡荡的女人。谁也不愿意在大师级的人物面前班门弄斧弄巧成拙,但是因为LZ的直白,却能使每个看客都产生对着你自我剖白一场的欲望  你应该有这种能力。 为什么堵得难受?我个人认为你绝不悲观!百毒不侵的你肯定有自信坚持你最让人向往的品质。
   下面说到你给我的回复, 每个人的心念都极为微细一闪而逝而且不易察觉,可是“装逼者”们却善于护守即将蠢动的心念,他们向来羞涩于使用语言,而使用眼神和沉默说出更多,来吸引那心有灵犀的人的彼此心照不宣。  故,R和G给我的感觉是截然不同,很难比较,R给我的是亲切感实在感,而G对我有吸引力。
  现在你说要离开这里一段时间,我想你的时间应该很宝贵,你在这里为R写了这么多影评,还无私推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东西真的很难得。能认识你真是我们大家的福分。

TOP

回复 210# oyi1029

谢谢您,实在不敢当。抱歉时间有限我不回长帖了。

TOP

本帖最后由 Helmet 于 2012-2-5 18:31 编辑

先跟大家说声抱歉,这文实在太长,或者说是我太啰嗦,必须分成上中下来翻了。

Randy Harrison讲述Tommy的故事——Randy在伯克希尔戏剧节度过的第六个快乐夏天(中)
(接上文)
CG:说到事业,当年你可是个很成功的电视明星呢,不知不觉地人们已经把你定型了。

RH:不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千真万确。定角导演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你:“一,你应该是这个样子;二,我们希望你怎么怎么做。”所以对演员来说,这简直就是打一场持久战,无论是对我,还是对其他演员。我们必须永不放弃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我不同意你的安排,我自有主张。”从你把某一个类型演成功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开始希望你反反复复地演这种类型的角色。(“定角导演”也被称为“选角导演”,负责挑选角色。个人认为中国最有天分的“定角导演”应该是辅助康洪雷,给《士兵突击》挑演员的那位剧组人员。《士兵突击》的演员班底水平,完完全全印证了他的能力。听说这个人只要看一眼演员照片,就能发掘出演员最能演的角色、气质和潜力,替演员找到最合适的定位,眼光奇毒。不知道这人叫什么名字,如果有知道的,能否说一声,谢谢。)

CG:貌似当你在事业和人生中取得一定成绩后,你作出一个决定,淡然地放下名利,甩头而去。(这CG不是什么好东西,这就是慢慢地开始给R下套了;看着吧,一点一点来的,不是一下子就下猛药。我是真不知道R到底什么时候把他得罪了;R那张嘴以前忒直了,得罪了人自己都不知道。Larry Murray的访谈是很典型的你问我答,字句连贯通顺,一看就是两个熟人在聊天的风格;而CG的访谈明显是他加工过的,他肯定K掉不少东西走,很可能是那些下套的话或者是跟R套近乎的语言;因为单从文字上来看,这个访谈话题有时候转得非常快而且不自然,翻译时我必须加点连词什么的才能把前后字句串起来,要不然话题转换就显得特别突然和生硬。)

RH:对,是这样的。(其实这时候R是多少有点醒过味儿来了:咦,是不是我话多的老毛病又犯了?2011年R说话看得我很想笑。每一个很容易得罪人的话痨,在下定决心改一改、以后说话注点意的时候,一开始说话都有点笨笨的,说着说着会突然停下来想一想顿一顿,把长句变成短句,琢磨一下这话该不该说,想半天蹦出一句来。很搞笑。不过这CG可是个人精,R明显不是他对手,访谈节奏是被CG牵着走的。R跟那以色列记者说话时,明显是R自己控制节奏,以色列记者问一句,R能洋洋洒洒扯出一大篇来,几乎是命题作文的风格,精神上轻松随意,冷静理性,每一句话都说得非常得体。为什么呢?个人认为这跟R的性格和舞台控场习惯有关。他能“控场”的时候,表现出的都是高水平;他控不了场的时候,就是面对CG这样子,有点手足无措掌握不好节奏,知道说话应该注点意,但有时不知道说什么话好。由此推断他不能控场的时候,演戏就演不好。)

CG:你当年毅然决然地作那个决定时,是不是这样想的:“不,那些并不是我真心所求,我想要的更多?”(这CG的采访精神就是:生命不息,下套不止。)

RH: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当时拍戏拍烦了。(。。。。)你知道的,当你多年重复同一个角色,表演就不再是真正的表演,而只是一种麻木的、程式化的、机械化的重复,甚至是敷衍而已;你投入的就不再是真正的创作激情,演技也无法再提高。(抱歉这句基本是意译,直译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法。)除了上面这个原因,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最爱的永远是舞台剧——舞台剧才真正是永远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我想尝试各种各样的表演方法、多姿多彩的角色。如果我总是重复做同一件事,自己早晚会被限制住。我很不愿意这样。(刹不住闸了,又开说了。当年的“言多必失”风采又重现江湖了。爆笑。R的性格里确实有浮躁和不踏实的成分,我认为他这种打基础的方法,也扎实也不扎实。)

CG:你经常在远离百老汇主剧场区的小剧场里演出,面对的都是小范围观众。(这里需要解释一下,R近年主要表演区是外百老汇区。百老汇目前的观众基本上是外国外地游客和纽约本地观众各一半一半,而外百老汇区的主要观众是纽约本地人,所以R在以色列访谈里会特别提到:纽约人知道我,是因为看我的舞台剧。百老汇的大量戏剧是传统类的,高成本、经典而且制作精良,但创新较少;外百老汇的戏很多是小成本、大胆、革新和前卫的,也集中了大量籍籍无名但很有潜力的年轻演员。识货而慧眼独具的纽约观众喜欢去看外百老汇的戏。看看这个CG把功课做到什么份儿上了,那“以色列二把刀”怎么跟他比。我再不喜欢他,也服气他的本事和敬业。这就是为什么,他的每一个问题,R都不会忽悠敷衍,答的都是真材实料。我敢肯定,在跟CG交谈的时候,R必是不自觉地就正襟端坐,不由自主地就表现出这种尊重。越是恃才傲物的人,在碰到同水准甚至更高水准的高手时,越是注意礼貌。这种礼貌非常自然而然,出于天性而非客气。翻译CG写的访谈对专业背景知识要求很高,不下这么大工夫解释,那是讲不明白的。给他写的注解,比他本文还得多,tnnd。)看来只要对那个角色本身有兴趣,你就会接下来。似乎你从来不去考虑收入底线,也不去考虑自己的事业规划。看起来你永远把兴趣摆在第一位。是不是这样?(这套下得狠。)

RH:当然不是这样。我也得越来越考虑收入底线,考虑柴米油盐。现在随着时光流逝,我年龄也越来越大了,而且离电视剧圈子越来越远,再算一算自己的收入,我也得越来越多地考虑现实问题,怎么才能负担得起健康保险,以及如何支付各种帐单。(。。。。。哥们儿,我都不知道夸您什么好了。缺钱这种话,咬烂了舌头都不应该说出来。Larry会替您“咪”下来这种话不公开发表的,可您不能指望谁都是Larry,这个CG是不会跟您客气什么的。)

CG:那,好莱坞有片约来找过你吗?百老汇对你抛过橄榄枝吗?你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在百老汇争取演个主角,或者去好莱坞演个高清大片什么的?(唉。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RH:每年我在百老汇有几次试镜机会。我没有什么电影的试镜机会。(不用非说不可啊。。。。就凭这句话,底就露了,既然知道他现在几乎没有接电影电视剧的机会,真找他拍电影电视,给他开的工资就可以往下一压再压了。唉,说了就说了吧。R在舞台上亮的那个范儿,“日出东方,星月无光”;可是也许吧,下了舞台也应该摆个范儿,那不叫耍大牌,是生活智慧。真不能太低姿态,低姿态的后果就是低工资。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换了是您,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才最得体?)我是很喜欢试镜的,试镜的时候,是一群很有经验的人,给你设计好一个情境,给你做一个长时间的拍摄。(感觉R把试镜当成一种很好玩儿的事,小孩子心态)我更喜欢和以前已经磨合好的、已经很熟稔的人一起工作,我觉得这样更容易演出成功。(。。。。。一直很奇怪,R他爸他哥都是在职场上当金领白领的,他爸是CEO他哥是银行经理,那都是干管理的,平常上班时肯定不会这么说话,他说话这么个德性,他们家人以前怎么一直没人提点两句?)我觉得哈,Tommy未必是我能通过试镜选拔拿到的角色。我也说不清为什么。总之这个角色很适合我,而且我为自己的表演而自豪。(还真不错,2011年R多少懂一点该怎么为人处事了。难道家里人教了?他提起:“Tommy未必是我能通过试镜选拔拿到的角色”。可他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吗?不是的,他肯定知道,如果真不知道就压根儿想不起来提这事儿。但2011年他开始明白了有些事不用非挑明了不可,照以前的脾气,他很可能直说出来。这不是世故,这是一个人开始真正成熟的表现,无论男女。大家想一想,能唱Tommy的青年男演员好几个,为什么非找Randy不可?我个人猜,是因为票房,R的身上是有舞台剧票房保证的,他在戏剧节举办地有很多粉丝,只要有他在,票就能卖光,甚至座无虚席。Tommy这戏是在大剧场演的,有点实验性质的,座位比较多,换了别人尤其无名的新手演,戏票恐怕卖不动、砸手里。可是这种事儿你挑明了说,对谁有好处?那些不能通过试镜选拔去演Tommy的青年演员,是什么感受?主办方听了又是什么感受?这件事做得对,话出口前过一过脑子,能不伤人就别伤人,能少说就少说一句。再问大家一句:看到这一步,谁还能说老外跟中国人有区别?所有所谓的“文化差异”,必须让位给人性差异。33岁半,还真不一样了。也就是这几段访谈,让我慢慢摸出了他2011年给自己设的底线,很可能是这样的:“是不是我以前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也有话说得太冲的时候,我伤过人?我注意,我学着注点意,学着给人留余地。”)

CG:想当年,我风华正茂的时候,也算跟Tommy这戏有特殊的“一戏之缘”。我年轻的时候啊,多次看过The Who乐队的现场表演。(注:R所出演的摇滚音乐剧The Who's Tommy是由作家Pete Townshend和Des McAnuff改编的作品,其创作灵感即来自于英国60年代著名摇滚乐队The Who的摇滚歌剧专辑Tommy。摇滚歌剧专辑与传统的摇滚专辑不同,它一般是从头到尾给你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围绕着一个主题,有故事情节,用叙事手法;一般的专辑,只是许多歌曲的汇总,各个歌曲之间都是独立的。在The Who乐队中,Roger Daltrey担任主唱、口琴手和吉他手,Pete Townshend担任吉他手、键盘手和辅唱,John Entwistle担任低音吉他手、贝斯手和辅唱,Keith Moon是鼓手,也负责其它各种打击乐。)犹记得当年有那么一次,我跟一个朋友在前排看The Who乐队的演唱会,哦,那简直是你永生难忘的经历。可是看过这种高水平演出的后果,就是你进剧院时不由自主地会带着那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你一进剧场就开始下意识地四处找寻:伟大的鼓手Keith Moon在哪里,他会如何演绎这段音乐?吉他手Peter Townshend优美的手指会如何上下翻飞,弹出天籁之音?主唱Roger Daltrey,又会如何在麦克风前忘我地歌唱和摇摆?就像我在剧评中谈到的一样,在很多方面,当你上场的那一刻,宛如当年的主唱Roger Daltrey再临舞台,光影流动,气震全场。(。。。CG这人,见多识广、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博闻广记、才华横溢。这话一出口,谁能不晕菜。R毕竟才30出头一个年轻人,完全招架不住。他是个白发老头,回头我把他照片找出来给大家看看,他岁数可能跟R父母差不多。老狐狸,这岁数还干这么损的事儿。这篇访谈,R算让他坑死了。)

RH:真的啊?(。。。。。估计这时候R脸都红了。后来一度话都不太好意思说了。实在对不住R,我看这段是捂着肚子笑得不行。理解这种心态,不管真话假话,人都爱听人夸。而且夸跟夸的级数也不一样。打比方说,被戏剧表演大师焦晃老师夸你“演技出众潜力无穷”,和被路边大妈夸你“演得好棒哦”,那完全不是一个感觉。最低劣的谄媚,也胜过最高明的批评,自古如此。何况是被一个极有才华的记者,用极优美到位的语言来夸。)

CG:我不是指你的声音和他一模一样,因为你们的发音和歌唱风格并不相同。但是,当我们看到你站在舞台上,风采卓绝,与当年的主唱Roger Daltrey惊人地神似。

RH:嗯。。。我就是为了扮相能更像他,所以想把头发再留长些。(发现这时候R话有点少了吧,估计脸还红着呢。注:Roger Daltrey是一头卷曲的长发,很有派,他的照片可以百度古狗搜到。)

CG:尤其是你穿着闪闪发光的戏装出场的瞬间,当时你裸露着胸部。我就想啊,我的天哪,这是Roger的巨星风采重现舞台了。(这高帽子一顶接一顶往上忽悠。我是强忍着笑往下翻。)

RH:是啊。我们剧组的造型理念就是想这么设计的,为了向他致敬。

CG:显而易见,你还把自己的特色注入了角色中。

RH:我也知道我的唱功风格跟他不一样。我终究不能完全用他那样的风格去唱歌的。

CG:不过你又不想做什么摇滚明星。你给自己的定位是演员,而歌唱仅仅是你表演功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RH:是。(脸是不是还红着?)

CG:早年你在百老汇的音乐剧里也有成功的表现。可是后来你似乎是作了决定,离开那个纯音乐剧的圈子。(不好意思,顺手插播一点百老汇知识。全世界最好的音乐剧和英语话剧都汇集在百老汇。请注意,百老汇有世界上最好的英语话剧,而不是所有话剧。其实中国的顶级话剧已经跟百老汇的没什么差距了,但是!就音乐剧而言,百老汇一定是全世界最好的,只有全世界最好的戏才有资格拿到百老汇演,全世界最好的演员都梦想来百老汇演出。当然英国的西区剧院West End也很好,不过还是不如百老汇。再谈一下音乐剧Musical和歌剧Opera的区别。简单的讲,音乐剧的是为了讲故事而唱,而歌剧是为了唱而讲故事。所以说,音乐剧的重心在于故事和表演,歌剧的重点在于唱腔。这就是为什么京剧叫Beijing Opera而不是Beijing Musical,因为京剧的重点是唱腔而不是讲故事。百老汇里是没有歌剧Opera的,只有音乐剧Musical和话剧Play。作为科普,咱们一起研究了这么久,现在我要问大家两个问题:著名的戏《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到底算歌剧还是音乐剧呢?而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名作《卡门》,是歌剧还是音乐剧?先不要急着百度,上土豆听一段,然后回答我。)

RH:我离开百老汇音乐剧圈子后,也有做过一个音乐剧的。倒不是去年秋天的事,而是前年秋天在耶鲁大学做的。我主要还是想让自己的事业取向更多样化,这样就有机会尝试去做每一件我真正想做的事,不要把自己局限住。(我不能说R这样的接戏法不对,但是总觉得他过分注重于“博大”而少了一种“精深”。我研究过他这么多资料,他什么角色都能演得不错和过关,但要说他演什么戏最拿手,他的特长是什么,我说不出来。我总觉得演员应该有一个特长最能让人记住的。而且我总不能说R演王子贵族学者艺术家最拿手,因为这基本上是他本色出演,不算真本事。不能说R的风格虚浮,他一点都不虚,但是确实有点浮躁,可能跟性格有关。)其实在音乐剧剧场圈子里,有很多工作机会的,而且工资也更高。我很容易连续接音乐剧的角色。我喜欢唱歌,也热爱音乐,可是要是老是一成不变地干同样的事,我很容易就烦了。所以我得努力控制自己,每次必须隔上一段时间再碰音乐剧。

(未完待续)

TOP

本帖最后由 Helmet 于 2012-2-6 01:30 编辑

Randy Harrison讲述Tommy的故事——Randy在伯克希尔戏剧节度过的第六个快乐夏天(下)
(接上文)

CG:谢谢你来到伯克希尔戏剧节,把这么好的音乐剧Tommy带到这里。这真是一大幸事。(。。。这人忽悠人是脸不红心不跳啊。心里琢磨着怎么给人下套,嘴里说的都是最好听的话。)

RH:我能在这里演唱,很兴奋啊。我真的很开心,我能在这个剧场表演,而且能唱The Who乐队的名曲。

CG:我还记得在首演的当晚,唱最后一段压轴戏的时候,我在台下看着你如何与其他演员天衣无缝地互动合作,还看到了观众如何克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为你欢呼喝彩,而你是如此熠熠生辉,你的气场震慑全场。

RH:是啊,那一段确实是非常特殊的演出。剧场里的气氛也太给力了。

CG:你能详细讲讲在一个座无虚席、气氛热烈的剧场里表演时,那种无与伦比的绝妙感觉吗?再讲讲这种感觉是如何影响你的?

RH:那影响简直是空前巨大的。从我“化身”为角色Tommy的那一刻起,几乎我所有的互动都是与观众之间进行的。(注:Randy扮演Tommy刚出场的时候,是以一个故事讲述者/旁白者的身份,主要面对的是观众而非其他演员。)这是我们导演Eric Hill特别、特别用心设计的,他希望我,以我自身、旁白者和Tommy三重合一的身份,与观众进行持续性的交流,把他们融入我的气场中。Tommy邀请其追随者粉丝到自己家豪宅来的时候唱的曲子Come to My House《请到我这里来》基本上是直接面对着观众、唱给观众听的。我唱压轴的最后一支歌曲时也是采取了这种方式。正是因为我一直面对着观众们歌唱,如泣如诉,所以观众们会一直觉得自己也是这个戏中的一部分;最终,他们会对戏中人的一切感同身受。那感觉曼妙无比。到了最后一支歌曲的时候,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是一种一泻千里的气势。

CG:我们记者是坐在二层包厢位(balcony seat),而你在舞台上第一次亮相也是在舞台的二层包厢位那么高的位置(box seat),我觉得,似乎你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我们离得真近啊。(如果大家好奇可以用古狗图片搜索,查一查这两个位置各是怎么一回事,关键词分别是theatre balcony seat和theatre box seat。位置都很高,确实离得比较近。)

RH:那很好啊。

CG:想想那个出场设计和剧场设备结合得真不错。从你张开嘴的那一刻开始,我就觉得你已经化身为Tommy。那几乎是你与角色之间电光火石一般的瞬间结合。

RH:这是导演Eric的一个有意识的设计,从一开始他就让我置身于观众之中。我似乎是“观众”中的一员,而并非高高在上、自说自话的表演。这也是最终Tommy要做到的事,他要表述一个理念:我们是同样的人,我们是一体的。你不需要变得像我一样,而是我最终要像你一样。(注:剧情中Tommy的粉丝把他当救世主一样高高在上崇拜,可是Tommy希望他们接受真实的自己,自己与他们一样,也是肉体凡胎,也有七情六欲。)这就是真正的美感和价值所在。所以Eric希望我自始至终融入观众之中,而不仅仅是一个走上舞台照本宣科给观众讲讲故事的人。

CG:现在谈谈你狂热的全球粉丝吧。无论我们写了什么东西,哪怕我们只写了一个字,只要是与你相关的,立刻像病毒一样传遍互联网,全球皆知。(看出来这人说话挺阴损了吧。) 就像一个摇滚明星和一个全球粉丝协会的关系一样。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就算你擤擤鼻子,那也立马儿成了新闻。(这话听出所以然了吧,酸不酸?)

RH:(大笑)说实话我试着不要过分注意这方面的事儿。想这些事总觉得怪怪的。当上台表演的时候,我知道的是,有很多很多观众正在实实在在地支持着我,我就真的、真的心里充满了感激。(这也就是我最喜欢Randy的地方之一。我想,像CG这种人是不会真正理解Randy的。CG眼中价值连城、苦求而不可得的东西,在Randy看来不过尔尔,只要有颗质朴真心就是无价的。有野心的人不理解世上怎么会有没野心的人,贪名利的人不理解世上怎么会有淡泊名利的人。名利于我何有哉,平平淡淡才是真。我的幸福,就是今天正在做我喜欢做的事,我没必要向你解释;每个人的幸福,其实就抓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是红尘中芸芸众生,我们都要食人间烟火,但是庸俗低俗跟平凡淡然,永远不能划上等号。CG比Randy年长了32岁,他的阅历、学识、脑力、心计也远高于Randy,可是从这篇访谈来看,他的人品、素质、格局、气度,比眼前这个还有点青涩单纯、还不太会为人处事的青年演员矮了不是一点半点。可惜我猜CG这种人,一辈子不会懂得这个道理。有些人,枉活了一世,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人生。)

CG:当你在唱Come to my house《请到我这里来》的时候,你告诉你的粉丝追随者们,做他们自己。不要跟随我。当时你已深深入戏,人戏合一,你当时对我们观众唱出这段曲子,是否有什么深意?

RH:我想我能理解Tommy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因为某种意义上我有相同的体验。我希望那些也同样“跟随”我、把我当偶像的人,认识他们自己,做回他们自己。我希望他们能理解,他们真正拥有的东西已经在自己手中,他们不可能从我这里得到他们想要的、自己没有的东西。(人之大智,莫过于此。)

CG:噢,这话可不好听啊,很难接受啊。(CG,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恐怕以你的格局,你理解不了。)

RH:对啊,确实不好接受。这就是另一首曲子《我们不要接受这一点!We’re Not Gonna Take It》的出处。他们不肯接受。

CG:另一天晚上我们要参加派对,所以提前离开了。我不知道你后来还能不能走得出来。(是个玩笑话,指门口有很多R的粉丝在堵着。)

RH:还是走出来了。

CG:那儿可有好多人堵在门口呢,拿着自己的相机啊礼物啊什么的。就等着逮你咧。我在首演那天演出结束后看到的。你看上去对粉丝非常亲切有礼貌,可是在演完戏体力几乎透支的时候还要被粉丝围着,是什么感受?(从这一段我读出了CG的酸味儿和嫉妒。你是不是在嫉妒Randy年纪轻轻,就在懵懂中拥有了一切你终生求之不可得的东西?)

RH:其实我好累、好累、好累啊。真的是精疲力竭啊。我非常、非常感激粉丝们,可是我必须得强打起精神来跟大家谈笑风生。我真的不能坐在那儿闭着眼睛给大家签名、跟大家应酬。我试着去表达我的满腔感激之情,但是在演完一场戏之后,那真的是很难做到的。累啊。那时候你只是想回家跟朋友在一起放松和休息,而不是去见那么多粉丝。(音乐剧体力消耗之大是局外人很难想像的。看完这段我特别心疼。演戏跟唱Joe's pub消耗体力不一样,如果年底我去美国时碰巧只能看他的舞台剧而不是Joe's pub,打死我也不会在外面等他要他的签名和合影,看完戏我立马儿就离开。)

CG:可是这对粉丝来说意义重大啊。(CG下的最狠的套,不是那个拍电影谈工资的套,而是这个套。一般人听到别人说“实在太累了”,会同情地安慰两句“是啊,以后注意休息、多喝点水”,但CG居然带着一点点谴责的意思,好像是为粉丝打抱不平一样在隐隐指责Randy,好像是Randy不识抬举,不尊重粉丝的热情一样。这个套真的太狠了。如果Randy抱怨一句:“可我也是真的累啊”,就算是上套了,显得他很任性不懂事。且看Randy怎么回答?)

RH:对,对粉丝来说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每次演完戏要先休息一会儿积攒体力。因为演出后见粉丝们比演戏还消耗体力。最起码在伯克希尔戏剧节是这样的。在别的地方并不总是这样的。在伯克希尔粉丝这么多是因为我在这儿表演的时间很长了(最近六年,每年必来)。当QAF还在热播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在这儿表演了;我在别的地方开始演戏时,QAF已经下片了。(通篇访谈,我最为Randy喝彩的就是这个回答。他的天性善良和良好的家教,让他毫不做作地做出了这个回答。一句抱怨都没有,有的只有对粉丝的包容理解和随口讲述一下自己怎么事先休息积攒体力。冷笑,任你机关算尽,也抵不过人家一念之善、纯出天然。很可能Randy回答时根本没意识到CG下的套,人家只是轻轻松松、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说的时候并没有字斟句酌。Randy的心里,真是干净得碧空如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为什么Randy所有的BTF访谈,我第一个就要翻这个,因为这个访谈,太有料了。可笑,CG到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他苦苦追求而不得的东西,人家Randy会唾手可得还不看重?自古以来,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惟不爭,天下莫能与之争。)

CG:你在戏剧节演了几年了?

RH:这已经是我第六年或者第七年了吧。

CG:是什么吸引你经常回来呢?

RH:我能在这儿得到很好的表演机会。而且伯克希尔区也是个很美丽的地方。就因为这个,我都迷上这儿了,每年都要来呆几个月呢。我都不知道每年要不来这儿,我该怎么过呢。(注:伯克希尔区属于新英格兰区,R曾说来这儿就有回家的感觉,他心里的故乡即是新英格兰。)

(全文完)

TOP

本帖最后由 Helmet 于 2012-2-5 10:41 编辑

后记:

我对自己翻译的要求是,让读者看文时不觉得这是两个老外用英语交谈后的译稿,而应该读起来像是两个人在用中文直接交流,译者只不过是用笔记录下来、外加做些点评而已。如果这篇文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请大家告诉我,我下篇文会再想办法朝这个方向努力。

每个人看访谈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您不用勉强自己按照我的方法来,可以不看译文括号里的任何字,以免干扰您自己的思维。我看访谈不是光看Randy,也会习惯性地花很大精力观察和研究记者,因为每一个明星的访谈背后,都充满了一个记者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努力。只要是一千字左右的原创,这个记者的基本素质、人品个性、行文风格、为人处事方法也完全显出来了。如果annievvv大人在看帖子,那啥,我真的没有不尊重和窥人隐私的意思,解析记者仅仅是我个人读访谈时的一个多年养成的研究习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另一个解释方法就是,其实惊雷常起于无声处,大事成败反而在细节。我是自幼研习阳明心学长大的,用的解析法也是心学的理论,可能我会有解错的地方,但仅仅是一家之言而已,请不要当真。理工科出身的人,不敢在人家正牌记者面前班门弄斧。把这个记者CG完全解析了,才能决定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他的文字。个人认为记者写的东西,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记者的笔,太厉害了——无褒无贬,只是一个中性的客观评价。所有专业记者的文字,在我这个理工科看来,第一遍看的时候,只是一堆原始数据和待筛信息,第二遍看要切到所有本质和论点,看论据是否充分合理,第三遍看要评价记者的文笔、衡量其可信度,第四遍看,那就是一字一句抠了。不知道像CG这样的记者如果知道世界上有我这种半疯的读者,兴趣爱好就是练习用心学破译每一个记者的心机思路,会不会瞠目结舌。

先给大家看一看CG的照片吧,他的访谈我刚刚翻到一半时,就忍不住去古狗了他的照片和背景。我估计大家都在好奇这人到底何方神圣。


他现年67岁,是个艺术家和评论家,也是伯克希尔艺术网站的出版商、编辑和策展人(Berkshire Fine Arts.com)。策展人curator是干什么的呢?全称“展览策划人”,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他也是Suffolk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退休教师,退休之前在学校里教艺术。我说他的文章怎么会这么难翻呢,原来是大学老师,他的文笔确实好得不得了,学识渊博不是吹出来的;啃完他的文章,我头都疼了。CG事先做功课的方法和研究习惯,跟我非常相似,一过他的文字我就摸出底来了,好功夫。高手遇见高手,那种独孤求败、华山论剑的兴奋感,就在血液里蠢蠢欲动。所以越往下翻就越理解为什么R跟他说这么多话。碰上这么一个高人,你忍不住就要说话,哪怕你明知他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能怪R上了他的套,一步步被他牵着走;换我,我也得认栽。他毕竟比Randy大了32岁。我认为一般人跟CG都过不了几个回合。我也不想打听R到底是怎么得罪他了,R那张嘴,确实容易得罪人,但CG这人实在是个小人,估计看谁年轻混得比他好,结果还不拿名利当回事儿,就不顺眼。

记得我第一次看这篇访谈的英文原稿,手就痒了,当时对自己说,这篇文不翻则已,只要翻就要翻全文,一字不漏,要把所有的专业概念和关节要害注释得一清二楚。CG的文绝对值得我出手,一个人的人品和能力,我可以完全客观地给出分别的、独立的评价。我眼高于顶,看文的口味极刁极毒,看得上眼的文实在太少。所以我从来不看同人,绝大多数同人的水平根本入不了我的眼,太浪费时间。谁吹什么文好都没用,怎么逼我求我看文也没用,第一段扫上一眼就知道这文是什么档次。CG这种文,就是我的看文标准;以后如果谁想让我去看什么文,麻烦请先确认一下那文跟CG的文是不是同一水准。无论中文外文,谁写得达到这个标准才配我花时间看。CG和“以色列二把刀”完全是天壤之别,“以色列二把刀”提的那些问题,我就是想这么注释解析也什么都注不出来,那人除了抄就是抄;要不是因为Randy的回答太感人太有深度,打死我也不翻那篇文,那二把刀不配我动笔。就他那种水平也配当记者、也配采访Randy?!他知道Randy见识过多少高水平的记者么,他那篇稿子基本上等于是Randy替他写的。他应该把那篇采访写上作者是Randy Harrison。Randy的文笔有多好,那一篇稿子就见分晓了,R当时可仅仅是说话而不是打字,“口头作文”就奔涌而出、优美流畅、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直接整理出来就能发表。功底深厚,不服不行。所谓“出口成章”就是用来形容Randy这种语言风格的。他是可以随时组织语言、滔滔不绝的人。Randy的文笔一定特别好,写影评必是很出色的;我是写惯了影评的人,看他的思路和措辞就知道。他说那谁能当编剧,他自己说不定也能写剧本,不过我不确定,影评写得好的人,不一定能写剧本。我是很喜欢他,但不想在无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夸大吹嘘他的能力。

Randy没有在网上开博开推——至少人家不会用他自己的本名来开,但我非常确定他的文笔差不多跟我走一个平手,因为我一字一句抠了他这些年所有的访谈。也许别人看他的访谈,那是用眼“看”;而我看他的访谈,是用心“抠”,一字一句地往下解读。您看我翻译他访谈的风格,就知道什么是“抠”了。我抠出来的东西只写了小一半,要不然这就不叫翻译稿了。所以我才会这么用心地去喜欢这个人。我不敢说自己懂他,咱脸皮没这么厚,我只能说,他感动了我,所以我给他的,是作为一个人能给自己偶像最大的尊重。如果您真的是他的粉,或者想做他的粉,请把他当成一个34岁的男人来尊重,请把他当成一个艺术家来尊重,请试着理解他的作品,读他的访谈原文,至少咱学好他的母语,学一些基本的戏剧知识,因为戏剧是他一生的挚爱。(他要是以色列人,我肯定连希伯莱文都会去学到能考级的程度。)他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他的作品、性格、人生观,都不难理解。何况他又是一个率真坦然、决不装逼的人。

说回CG写的东西,那倒是真金白银,是我见过的英语国家演艺圈记者里水平最高的。完工之后我做统计,为了翻他的文,整整开了154个网页查资料,从来没有别的记者把我逼到这份儿上。真没少学东西。不过CG这人品吧,我真不知道说他什么好。丫就TM缺德吧。我突然有个很坏的想法,特别想看看如果CG采访赵本山,是个什么效果,哈哈。看谁忽悠得过谁。可能会有人认为CG把R的一些不该说出来的话发表出来,是无意的。这事我不强求您接受我的观点,我个人认为,CG绝对是个人精,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您站在CG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您采访的那个青年演员不是Randy,而是您老同学的儿子,您敢不敢把“那导演真TMD孙子白痴”或者那些“现在有点经济问题”的话发表出来?您会不会酸溜溜地质问说“你是累,可是粉丝也是一片诚意想见你啊”?您不怕人家孩子的爸妈看了那访谈跟您翻脸急眼、抄棍子找上门来跟您打么?CG的岁数可是不小了,都退休了,可能比R的父母都大,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里面的道道,他比咱懂的,只多不少。个人对读者有一点建议,有些事您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咱再决定怎么做;一般情况下,不出大错,不太离谱。

TOP

本帖最后由 Helmet 于 2012-2-6 12:24 编辑

在此诚恳向大家请教一个问题,是我确实怎么也不能明白Randy的地方。但我知道天蝎座和水相星座的网友,你们应该可以理解Randy的想法,因为你们和他的思维频率是同步的,思考逻辑和方法也出于同源。

众所周知Randy很喜欢的两个戏剧大师是贝克特和契诃夫,两人都是看透世情、精通人性的超级高手。贝克特大师的作品,永远在绝望中留给你一丝希望,永远在悲观中有一丝骨子里的乐观;而契诃夫大师的作品读起来,让你在绝望中悲观,在悲观中绝望,我读完他的作品,常常问自己:我这辈子就这么庸庸碌碌吗?天空永远是灰色的吗?贝克特的作品我一读再读,契诃夫的作品我最多只敢读两遍,折腾不起,太难受了,读完了半天缓不过来。现在我的问题就是:为什么Randy可以同时深爱这两人的作品?一个是骨子里的乐观,另一个是骨子里的悲观,一个人是永远做着一点理想化的梦,另一个是极其现实不给你做梦的机会、用手术刀剖开你所有的梦,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喜欢这两种完全相反的风格?有哪位网友能理解Randy的想法,恳请说出来。谢谢。白羊座的人,实在想不通这该怎么解释,我们跟他思维逻辑不一样。

TOP

本帖最后由 Helmet 于 2012-3-4 00:37 编辑

题目:访谈:Randy Harrison讲述他扮演Tommy的经历(一)
作者:Larry Murray
访谈发表时间:2011年7月18日
原文地址如下:
http://berkshireonstage.com/2011 ... xperience-part-one/

注:这篇访谈我特别建议大家打开原文链接,看看原文下面的评论,记者Larry几乎给每个回帖都写了回复,这老头人特好、非常耐心。评论和回复都写得不错,很有代表性。其中有一个评论和回复,我会专门在后记里翻译出来并讲解。(翻这篇访谈Randy快把我整死了,他本科是学音乐的我又不是,隔行如隔山,我为搞清他提到的一个专业概念必须20多30多个网页地查。不过我做事比较变态,越是难学的知识越想学,学知识永远不嫌多,把这篇访谈的上半部分翻下来,声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差不多全学下来了。学无止境,与读者共勉之。个人建议,谁想提高学习层次,向百科全书和十项全能进发,请去翻译Randy这十年来的所有访谈,绝对不耽误您时间精力。)

下面这个链接里有张照片是Larry Murray和Randy的合影,拍照片的记者则是那位CG (Charles Giuliano)。在这个网页上搜索关键词Randy Harrison indulges the yapping blogger,就能直接定位这张照片。
http://gayberkshires.blogspot.co ... s-at-berkshire.html

-------------------------------------
正文:

伯克希尔区坐落于马萨诸塞州西部的山丘地区,这里充满了田园风光,诗情画意;而演员Randy Harrison每年的到访都让这里蓬荜生辉,无论是对于他的众多粉丝而言,还是对于伯克希尔的本地居民而言,他的到来都是一大幸事。伯克希尔区的四大主要剧院,每年会提供大量的舞台剧作品,引得全国各地的舞台剧爱好者们纷至沓来。

而今年夏天,伯克希尔剧社精心推出的摇滚音乐剧Tommy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引得看客们赞不绝口。Randy Harrison以他无可争议的明星气场在其中担纲主角。

有些“可怜虫”还只沉迷于他在QAF中扮演的Justin,甚至有些人还在凭空想像Brian(Gale Harold)还在他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时候,Harrison早已经迈开大步向前走了。他继续潜心追求他心中真正的挚爱,舞台剧表演事业。那些可以围绕在他身边,与他分享对舞台剧热爱的人,是何其有幸。(咱说句实话,这老头Larry人是真挺好,就是这嘴忒八卦,我看着我都嫌烦。读者看我翻这几句,应该能读出点那个隐讳的、欲语还休的八卦意味来了吧?您还可以看原文对照着来,看我有没有瞎翻。这老头吧,要是他真的一点不想八卦,干嘛没事儿就提G的名字呢?这完完全全是Randy自己独立的演出访谈,跟他QAF那一圈子朋友比如Scott/Peter/Gale有一毛钱关系吗?完全可以一字不提的,那个CG的访谈里就一个字也没提过G。Larry还是心里总忍不住想8两句,所以不由自主就写出来了。我看过他连续四年给Randy写的所有访谈,个人感觉Randy有时候跟他说话挺头疼、挺无奈的,也不愿意说得那么深;倒不是不喜欢他,也不是不信任他或者瞧不起他,心里有数知道他是个好人,可能就是有时候受不了他这种碎嘴子小八卦的风格。R那个性格,最烦人家八卦他私事。R和Larry是多年朋友了,既喜欢他又信任他,话说得也很多,但是流于表面而不愿太深入。咱们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外人惹了你或者八卦你,你可以直接对着他的脸骂出来甚至不介意打起来;但是朋友无恶意地惹了你或者很暧昧地八卦你,那真是实在没办法跟他打起来,尤其是天蝎这种对朋友特别好的人,宁可最后是自己生生闷气、自己纠结一下、自己吃点亏算了。个人人生感悟:这男的要是一八卦起来,那嘴比女的还大,大家想想那“以色列二把刀”给自己文章起的什么混帐题目吧。一个大老爷们儿怎么说话干事儿比女的还八卦嘴碎,除了八卦就不会干别的。)

我们也是很幸运滴,今年我们又可以“逮”到他了,问问他今年扮演一个摇滚明星是否有那种人与角色“浑然天成”的契合感。本篇访谈第一部分主要集中讲述他如何为角色作准备,以及如何上台表演。第二部分我们就集中讲讲他未来的发展计划。

记者Larry Murray(以下简称LM):一大清早儿的,你喝什么呢?

Randy Harrison(以下简称RH):喝咖啡啊,我得来点咖啡提提神。(看出来跟CG不一样了吧,LM是R关系已经很熟的朋友,上来不用使劲套近乎,气氛比较轻松,反正也是老熟人了。估计R回答时是很轻松随意、懒洋洋的,打着哈欠。)

LM:今年你在伯克希尔呆的时间挺短的。我猜Tommy这戏不好演,需要很多时间精力吧。(注:Tommy那戏从2011年7月7日演到7月16日,只有10天,一般R的戏是演出一个月左右。我不是因为自己是R的粉而抱怨,咱凭良心说话,Tommy这戏特别精彩,费时费力,花费了导演、演员和所有剧组人员大量心血和劳动,可是只能演短短10天就得撤,这确实是让人挺难受的。真的应该是演上至少一个月。就算这戏不是R演的,我也得说这话。大家都是人,将心比心。)

RH:是啊,确实是这样。真的挺短的。(2011年R的访谈,都比较注意措辞了。有时候不是心里没抱怨,但不再明说了。)

LM:咱们来八一八Tommy的故事吧。

RH:就像往常一样,伯克希尔戏剧节的艺术总监凯特·马奎尔给我打了电话,然后就问我想不想接这个戏。

LM:你接电话时在哪儿呢?听了这话是怎么回答的?说来听听。(看出来LM跟CG不是一路人了吧?LM人很温和善良,问题问得像闲聊,轻松随意,不像CG那样步步紧逼处处设局。)

RH:我当时正在纽约排一个莎翁戏的选段《玛格丽特这个女人的外表下裹着一颗老虎的心》(注:这个选段有点类似京剧的折子戏,是莎翁的早期作品《亨利六世》的选段,台词里面有大量的古英语,看得我极其头疼。玛格丽特是英王亨利六世的王后,来自法国安茹地区的公主。莎翁早期好几个戏里都有这个人物出现过。大家可能已经留意到一个问题,与CG相比,LM的问题都问得相当浅显易懂,专业性学术性不强,跟读者比较有共鸣;而R的回答相对专业一些,有点像小科普。R的知识面非常宽,而且一般对不同记者有明显不同的风格。)我记得接电话的时候,我正在纽约城圣克莱蒙特区的红牛剧场里排练排到一半儿,所以我就在那儿把电话回了,跟她说“好啊,这戏我接了”。

LM:现在你可以在自己的个人简历里加上一笔咧:我也是“摇滚明星”了!说说你是怎么找准你的声音来扮演Tommy的?(“找准声音”,原文是find your voice for Tommy,这是个行话,大意指其实每个音乐剧演员都会好几种不同的专业唱法,但是哪一种最适合用来演绎这个角色,这个就得看导演的要求和个人的感觉,特别需要找准感觉,要不然人物塑造出来,感觉就不对。举例,英国的音乐剧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2001年在人民大会堂开了一场个人作品演唱会,众多中外明星参加,也包括了林忆莲,但是行内人评价认为林的声音放不开,虽然很卖力,但没找到唱音乐剧的感觉,她错在使用了她不熟悉的百老汇唱法,而不是她最擅长的流行唱法。这就是“没找准声音”的例子。韦伯何许人也?我只跟您说他三个作品吧:《艾薇塔(贝隆夫人)》中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猫中的《Memory》、歌剧魅影中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名震四海,是音乐剧领域的泰山北斗。)

RH:我是以剧情为基准,为整个剧在“找准声音”啊。(个人意见,R的意思是指他找准声音定位的着眼点,是整个戏的风韵格调,也着眼于和其他演员的互动,而不仅仅是“个人自扫门前雪”的只把自己那个角色演好交差就行了。这还确实是他演戏的风格;而且我认为他比其他音乐剧演员强的地方是整体性和全局性概念强,别人重视歌舞功力,他重视演功,“唱念做打、歌功舞功”皆是他表演的组成部分。)你知道的,我是音乐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哥,您是大本学声乐的,可我不是,您这文翻得我一个理工科这叫一个吐血啊!!!LM提的概念我总共只查了20多个网页,可是为了翻您提到的所有概念我查了60多个网页。LM的文风是非常大众化的,“老妪能解”;您倒好,几乎每个回答都往专业上扯)而且我年轻还很小时就有去音乐剧学校培训过,但是这几年确实有点掉链子了,离这行有点渐行渐远。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只做了两个音乐剧(百老汇的Wicked和耶鲁大学剧社的Andy Warhol)。我倒有一直在听摇滚乐,而且现在回想起来,近年来几乎是只听摇滚乐呢。

在纽约,近年来我一直在表演现代摇滚乐和独立摇滚乐,所以觉得演摇滚音乐剧也是很自然而然的。(注:什么是独立摇滚乐?英文是indie rock music,跟大唱片公司制作出来的歌曲有明显区分,它们往往是由小型流行歌曲唱片公司、甚至是歌手或者乐队个人做出来的摇滚乐。这种摇滚乐风格通常与媒体播放的流行歌曲有所不同。基本上都很另类,但都很有个性。据说崔健和窦唯刚出道时,都应该算是独立音乐人。我们天涯有个帖子总结过相关背景知识,用这句关键词可以搜索到:『音乐天地』 [谍报飞传]中国摇滚及独立音乐专辑年谱(1984——2010)。)我的耳朵敏感度和乐感就这么一直“磨”着,保持着水平。(注:音乐剧演员的耳朵感觉非常重要,每个科班出身的音乐剧演员,一定上过“视听练耳”课,听说他们有个行话叫“磨耳朵”。长时间不磨,水平就会失准。)这在我唱摇滚音乐剧的适应过程中,可算是帮了大忙了。我太喜欢这种感觉了,磨得愈多,入戏的乐感方面,那种“水乳交融”的感觉就愈加深入。

在The Who乐队的音乐方面做研究和找感觉,实在是带劲(注:音乐剧Tommy几乎所有的曲子,原唱都是The Who乐队)。比如说吧,他们的歌曲,那调定得比我这辈子唱过的任何曲子都高。最重要的是,我每次都敢在伯克希尔戏剧节这儿尝试一些新鲜事物。(注:R在伯克希尔演的所有戏,都是好戏,而且基本上次次能演主角。他的发挥自由度也很大,经常敢试一些新点子,每次都感觉他能提高不少;毕竟,人越敢试,越能提高。一敢天下无难事。一回到百老汇和外百老汇,自由度就没这么大了。在伯克希尔,他多少有一点点那种北京“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在“地方剧院”撒开了欢儿玩票儿的性质,不能在北京试的新思路新理念,先在地方剧院试一试看)所以我就下定决心,我要在这个地方试一试,我能不能过渡到“降D调”来唱这个剧。我想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潜能。(注:个人感觉,R应该算是男中音。Tommy那戏整个儿音都比较高。R用的原文是if I was going to try to belt a D flat,D flat就是降D调的意思,belt在声乐界的含义类似于“各音调之间游刃有余地过渡,简直像皮带或传送带一样地顺滑”,比如Mezzo with a strong pop belt from A to E flat,意为“这女中音功底好得可以从A调唱到降E调”。音乐剧里还有一个名词在古典声乐声音分类里是不使用的── Belter。歌唱音色上Belter 指的是:在中上音域处制造出强大的声响,以达到某种声音效果。我不是专业学音乐的,不敢断定,有专业学音乐的,能不能给大家讲讲,谢谢。有讲错的,请您不吝赐教,拍我都行,只要您内行人出手指教一下。)

这一招果然奏效,随之,灵感奔涌而出。我们Tommy那音乐剧的乐队在我的歌唱方面帮了大忙,那感觉简直曼妙无比、如有神助。只要有乐队的六位大侠配乐,大家就都能唱到最佳状态。那乐声如泣如诉,动人心弦。一种原始的能量从音乐中流淌而出,感染了我们,我们只需要随着内心的感动和灵魂的感悟,任由自己从心底唱出来。

LM: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哈,他们The Who乐队的专辑是1969年出品的,可你的出生时间却是。。。

RH:1977年。当然,我生得很晚,1977年。(下面就开始讲他和The Who乐队有点缘。)我最开始意识到The Who乐队的魅力,是因为我家人收藏了他们做的电影配乐,所以我从孩提时代起就耳熟能详。打那以后我没怎么再听,直到1993年The Who's Tommy这个戏,终于被从摇滚专辑改编成了音乐剧,搬上了舞台。1994年我亲眼看到了这场戏的全国巡演,那时候我还在上高中呢。看那戏主要是因为我老爸是他们乐队的超级大粉丝,从他们刚做电影配乐的时候就迷死他们了。(可见:R很信任LM,不自觉地就提到了父母家人。我们任何一个人,即使是R同学这样的话痨,一旦知道自己面对的是CG那种蔫坏不怀好意的人,有时候话说上瘾了、刹不住闸了、控制不了了,自己的事可以完完全全竹筒倒豆子,但永远闭口不提家人的事,其实这是一种不知不觉地、下意识地对家人的保护。天蝎尤其如此,因为他们天生比别人敏感,您不信就随便找一个天蝎问问。我曾想过R到底知不知道那个CG是什么阴险货色,仔细比较了一下CG和LM的访谈,我认为R知道得一清二楚,他是很冰雪聪明的一个人,面对LM和CG的信任度和放松感是完全不同的。跟CG说的自己的事再多再深,甚至被套出来很多话,但从来半个字不主动提及自己家人;跟LM说的自己的事虽有点浅有点少,但总是可以主动地、毫无顾忌地、随意而放心地提到父母家人,在我还没翻的第二段访谈中也提到了“我父母怎样怎样如何如何”。LM不问他也常常会主动提。谁是朋友谁是“外人”,谁是君子谁是小人,防谁不防谁,R心里特别有数。按上海话说,他“拎得清爽”。估计CG那人在他们那圈子也是“名声在外”的。)所以我猜你现在明白我为什么敢说,我对他们的各种表演形式如数家珍了。随着我们的表演进度,我就对原版的专辑越来越熟悉,而且听了很多很多遍。

我觉得很有趣的是,剧场改编版和原版那专辑还有所区别。The Who乐队的Peter Townshend只为剧场版多写了一首新曲《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个人推荐,这首曲子我非常喜欢,大家可以听听看,youtube上有Pete Townshend唱的:http://www.youtube.com/watch?v=NKap8hDJn1g)

LM:那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这个音乐剧的呢?

RH:我还在纽约时就开始了呀。那时候我就开始研习这剧的谱子了,还学了一些其它的东西。当然我也开始去听这个剧的每一版演绎,听了很多。(看到这儿,还有人相信Randy不怎么碰网络?事先研究大量资料做功课是他演每个剧的习惯,准备工作一向做得特别扎实,这是他的特色。他一个音乐专业的本科生,从他的访谈又可以看出他很喜欢尝试新事物新艺术理念,现在音乐方面网上新技术、新软件、新理念这么多,他怎么可能不经常上网学习。人家上网比咱只多不少,人家也是人,估计很多专业音乐论坛和戏剧论坛能交流信息和观念的地方,人家多半也有ID和马甲,该干嘛干嘛,一样得看帖、发帖、回帖、下音乐制作软件,因为那是人家的老本行、本专业、本职工作。完全个人看法,他的访谈语言风格常常给我一个感觉,这是在网上“磨”过笔的人,不好说是不是哪个戏剧音乐专业论坛的常驻写手,但应该有发过评论性的长帖子。人家说不怎么上网,不是人家成心撒谎,就是不想找无聊的麻烦,换我我也得这么说,实在是折腾不起啊。)

LM:一猜你就没少听,收获多多吧。你成为“摇滚明星”啦,感觉如何,爽不爽?

RH:哥可不是真正的“摇滚明星”。不过当个山寨版的也挺好玩的。(嘿嘿,跟老朋友开玩笑。我很喜欢R和LM谈话时,那种特别舒服的气氛,估计R一看见他就很放松开心,那老头心宽体胖笑咪咪的,我每次看他照片,都忍不住想拍他肚子。)

LM:你知道观众的反应不?说实话,我从来没见过像Tommy那戏开幕式那晚那样的情景,我的天哪,观众如此沉迷于你的表演,被吸引得无法自拔,为你疯狂。

RH:观众们太痴迷了,一切都太美了,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我也从来没有沉迷“演员—观众”的互动到过这种程度。

LM:我还有个想法,Tommy那个戏,还有观众本身,似乎代表了一种甚至可以称之为“世代交替”的过渡性的、全新的看戏方式。最后十分钟压轴戏剧情展开的时候,人们都从座位上站起来了,忍不住高举着他们的手机抢拍照片和视频。(看出来CG和LM的不同之处了吧。CG重的是“粉丝多狂热,门口等你争着要送你礼物”,说话酸溜溜的;LM重的是“观众多爱你,多爱你的艺术,爱这种艺术形式”,说话很阳光,发自内心地替R高兴,恨不得拍肩膀说一句,R你真TM牛逼。文笔词汇和知识面高下有别,不得不承认;但格局气度,完全云泥之别。)

RH:啊?真的啊?

LM:舞台上灯光打那么亮你肯定看不见,(看舞台剧时,演员在明处,观众在暗处)不过呢,对我来说,好像是那种曾被摒弃的20世纪60年代的剧场看戏老传统,如今又变成最新时尚流行起来了。嘿嘿,遥想当年,“夹克加领带”的男装造型,也被当成“老土”没人再穿了呢。“老土”,过一段时间又变成新潮了。(LM所提到的“老传统”,其实是起于50年代美国的“境遇剧”概念,它认为戏剧既是表演又是生活,它是一种探求真理和创造生活的方式,因此,它必须打破传统的观众观看方式,使观众在参与演出中认识自己和真理。一句话:观众也参与,一起来演戏。Tommy这戏,就是观众大量“参与”了演出,而不仅仅是“互动”级别。受“境遇剧”理论的影响,欧美国家在60年代兴起了一股观众参与戏剧演出的热潮,如由朱利安.贝克和朱迪斯.玛莉娜领导的“生活剧团”,理查.谢克纳领导的表演剧团,以及面包与木偶剧团等。在这些剧团的演出中,戏剧演出与日常生活常常混合在一起,戏剧与生活的界限的界线被打破了,因为他们认为戏剧是演员与观众共同参加的仪式,因此这些演出“不仅仅改变了观众的意义,使观众走出‘现实’变成演员,而且也改变了演员的意义,当演员走入观众的时候就是走出‘虚构’进入生活。”境遇剧本身是戏剧里一个重要概念,在这儿几句话8不完的,想研究的可以自己看参考来源: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4654710/)

RH:观众真的给了我们一个精彩炫目得让人难忘的反应,对,我也确实有看到观众从座位上站起来了呢。太给力了。

LM:那么谈谈你怎么塑造Tommy这个人物吧?

RH:我主要得从音乐里找创作线索,因为剧本里实在是没多少料可挖。(注:个人看法,由一张乐队专辑改编出来的音乐剧,音乐资料丰富,但剧本不算成熟,底子终究是薄了点)有的时候甚至觉得那剧本云山雾罩的。但那音乐,非常具体、指向性强,尤其是刚开场时候,那时候我还是以旁白者和故事讲述者的身份出现。那时,我任由音乐来充斥角色特有的气场,让角色的感染力通过音乐辐射满整个空间,并在其中弥散缭绕。当名曲《神奇之旅(Amazing Journey)》响起,那美妙的和弦伴着鼓声扣动你的心扉,你会觉得这段曲子比你迄今为止听到的其它音乐都更胜一筹、引人入胜,它似乎有灵性,会自然而然地把你引进Tommy这个戏的氛围。所以那音乐才是我灵感所在、表演之源,它的影响力如此之大,简直大于我以前接触过的任何音乐。

演Tommy这个戏,跟你演那种教科书上的、或者传统音乐剧有非常不一样体验,倒更像是由你自己出手,或多或少地“做”一出戏。在Tommy这戏里,所有的创作线索都来自于音乐,而非剧本。

LM:还有件事,就是人们一直在夸你在戏里加了很多小细节动作。比如说,我给你一个精心设计的动作起名叫“海豚式抽搐”(原文是flipper twitch,是指像鱼或者海豚一样抽动着鳍,鳍是鱼类用来保持平衡的附肢。),当时你正表演静静地坐在地板上的一个场景,那动作如此细微,我们可以看到你的几个手指在移动,如同操作弹球机一般。

你对细节的设计和注意,早已成为你演技的一个标志了;即使在这么一个音乐剧里,你也把它表现出了如此的灵感四溢,而非仅仅停留在一般表演水平。你认为这种与众不同的表演风格,对你今后的工作有怎样的促进作用?

RH:这个。。。我也不知道哈。。。

(未完待续)

TOP

本帖最后由 Helmet 于 2012-2-9 05:22 编辑

Larry Murray 访谈(一)后记:记一个话痨同学的成长经历

在开八这个题目之前,请大家先看一段R的粉丝Katerina在Larry这段网文后的留言:

July 18, 2011 at 5:23 pm
After saying that, thank-you for the wonderful interview you supplied for us. I soaked up every word. I feel some of Randy’s answers are very stilted. Is he like that in person?
-Katerina
翻译:言归正传,Larry,谢谢你又给我们发表了这么好的一个访谈。字字句句我都读进去了。我觉得Randy做的有些回答挺stilted的,他平常就是这么个人吗?(stilted是什么意思?指说话有点僵硬、呆板、有点做作、话题转换不自然、想打官腔打不好。)
- 提问人:卡塔瑞娜

Larry Murray July 18, 2011 at 6:20 pm
Katerina – It was pretty early, the interview was not scripted, indeed pretty informal, and I threw some curve balls at him. The impressive thing is that everything he says is always original, and he struggles sometimes to find the precise word to describe something. I edited his thoughts as little as possible.
卡塔瑞娜你好,采访那天起得挺早的,这个访谈也没怎么精雕细琢过,其实是挺随意、挺不正式的一个闲聊式的访谈,我还故意出难题刁难他咧。(throw curve balls at somebody,直译是“向某人扔曲线球”,其实是个比喻法,意为“出难题刁难某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事儿是,其实他说的每句话我都基本上原封不动地搬上网来的,他有时候说话前还要纠结一下、好好想想,然后找一个合适的词来描述一些事,来回答我。(果然,2011年R说话开始注意了)他的话我基本上没怎么动,能不改就不改。

我第一眼看这个问答,就发现果然也有别的粉丝看出不对劲儿了。这个卡塔瑞娜应该也是个R的老粉丝,知道他以前说话什么德性,所以觉得今年他说话怪怪的。其实我倒觉得很正常,因为据亲身体验(鄙人当年也是个说话特损的话痨)和朋友圈子成长经历来看,每一个说话特容易瞎得罪人的话痨,在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说话风格的时候,都要经历这么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个口无遮拦、瞎得罪人的话痨,决定好歹改改这毛病;
第二阶段:变成一个说话不得要领、有点手足无措的人,不知道该说啥时就开始科普,就像R做访谈这样(大哥,就因为您为了改话痨的毛病,这回开始科普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我翻译这文都快疯了!);
第三阶段:经历学习成长,转化为一个终于真正懂得说话分寸和说话艺术的人。女人学得快,男人一般需要一到三年的时间。R底子不错,口齿伶俐文学功底好,应该会转化得挺快的吧。好奇,看看他最终什么时候过这一关,掌握“说话的艺术”。我怀疑他现在已经掌握好说话的火候了,因为2012年他排了个戏叫RED,为这个戏他和同事一起接受了一些访谈,到目前为止一个刺儿我没挑出来,说话的分寸掌握得不错。而且按他的性格和我手里的研究资料,这个戏中的角色应该不是他特别有兴趣的那种,跟他以前演过的两三个角色都有一定的重复,如果是前几年,可能他不愿接这个戏。今年他为什么接这戏,我个人猜,可能是为了那戏的导演,那个瑞典导演是他好朋友。大家能互相帮就帮一把呗,到目前为止,只要有R参演的戏,这票基本上没有不好卖、砸手里的。这个瑞典导演如果想到美国长期发展,导的戏当然越卖座越好。今年他做事的风格跟以前还真有点不一样了,“任性”两个字好像离他越来越远了。

读Larry 写的2008-2010年的访谈会发现,好像R在他的访谈里说话远少于其他记者写的访谈;其实不是的,R同学是个话痨,跟哪个记者话都少不了;哪怕跟那“以色列二把刀”都能bia bia bia bia 扯一大堆。不是他跟Larry话少,我估计是Larry把他好多话藏下来了,不往网上发,怕R得罪人太多了,暗地回护他。因为同期(也是2008-2010年)读别的记者给R做的访谈,即使是刚认识的记者R说话也从来不见外(。。。。),他那得罪人的话是横三竖四地往下开路的干活,唯独Larry给R写的访谈里,这么多年来,几乎挑不出什么刺儿来。那决不是R说话的风格。R每篇访谈我都是按年月日一字一句抠着看的。R说话得罪起人来是什么风格?满坑满谷都是刺儿,可能唯恐自己得罪的人太少了不过瘾。举例如下:

从20多岁开始:“我是北方人”,“我喜欢北方”,“我的故乡是新英格兰”,“我在亚特兰大没有什么归属感”。咱不好说这话一定得罪人,只能说估计美国南方广大地区的粉丝听了没有几个会特别兴高采烈、欢欣鼓舞的,尤其他父母还是地道的南方人。顺便提示,这话在他20多岁时做的那些访谈里,算是比较客气的。

31岁那年:“跟演技差的人一起搭戏才费劲、压力大。”话倒是大实话,不过估计他有一半的同事不会太爱听这话。这种话,严顺开老师可以说,焦晃老师也可以说,等R过了60岁,成为Harrison老师的时候也可以说,但现在作为30多岁的青年演员,不该说。行有行规,这是忌讳。五六十岁的老师说这话,叫“批评教育不敬业的年轻演员”;他这岁数这资历说这话,叫“目中无人、妄自尊大”。

32岁那年:谈到网上偷传他在恋马狂里的裸照的问题,他说话反正不好听,我听了我都特别不舒服,真的说得太过火了,所以我也不细说了,大家也别再打听他说的是啥了,因为他现在已经开始注意自己说话的分寸了,估计他以后也不至于再这么张嘴就来了。

33岁:“那导演真TM孙子白痴”,“跟已经熟稔的演员再合作才更容易成功”,。。。。算了,这是那个阴损记者CG套出来的话。尤小刚和卡梅隆这样脾气超坏的导演,因为经常痛骂剧组手下,听说背后经常被剧组N多手下问候祖宗八十八代,人家也心知肚明,但根本不可能也没那闲工夫去追究这点儿事,又不是有什么国仇家恨,工作上谁都有点脾气,备不住骂两句狠的,男人说话又比较粗;但这话您要是跟记者说、还发表出来,搁谁谁也不干,那等于是当面公开骂人了,人家没法装糊涂。换谁谁能不跟你急。

当年Randy同学那嘴得罪人的本事,可以这么说:天下独绝,江湖称霸,舍此一家,别无分号。在我这辈子知道的男演员里,论得罪人,他要认第二,估计没人敢认第一。他做访谈就敢把话说成这样,我都不知道他平常上班时是怎么个说话法儿。但Randy这人牛逼就牛逼在,这嘴都损到这么二五八万的份儿上了,粉丝逐年来却只多不少,而且他的粉动不动就是死忠,当了他的粉,你就走不了了。看来,真性情的人,永远是有吸引力的;心底纯净得像小孩子一样的人,终究忍不住让人付出更多的真心关爱。其实他这张嘴、以前这一身少爷哥的毛病,无论他改不改,我都还是会喜欢他,但是2011年他真的开始试着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开始了男孩向男人的成熟蜕变,非常触动我。人,每个年龄段都有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R不管最终能成熟到什么程度,只要有了这种成长的意识并付诸行动,我就会一直做他的粉丝。但是对一个“爷们儿”而不仅仅是“少爷哥”,我所付出的,是十万字的尊重。作为粉丝,我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把他当成一个男人,一个艺术家来理解和尊重。

言归正传,我每每看完了Larry Murray先生给R写的访谈,都特别特别地感动。前几年我阅历还不够,还看不出里面的关节要害,还嫌人家Larry的文章里写R说的话太少,通篇明明都是自己的话和戏剧背景介绍嘛,你当记者的,干嘛不多写点R的话;所有的记者,唯独他的访谈里,R的回答最“不给力”。这两年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我看懂了,恍然大悟,感动得无以复加。Larry前几年给R做的访谈,感觉Larry一直在想办法,回避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而是集中在学术性和专业性的问题上,让R怎么回答都不容易得罪人。估计R就算说了一些难听的话,他也压着不发表。因为R那时候是不怎么管着自己的嘴的,性格直、说话冲、人强势,什么话都说得出口。什么是朋友?这就是朋友。什么都不跟你说,但是会暗暗地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回护你。Larry Murray先生,谢谢您,祝好人一生平安。

TOP

本帖最后由 Helmet 于 2012-2-13 20:01 编辑

插一段花,Randy刚刚在2月11日做的访谈:Randy red Interview Bathke,地址如下: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47mRjyv1zQ
DivShare
http://www.divshare.com/download/16765838-73f

这段访谈我不想翻译了,任何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的读者,都应该能听得懂,词汇不难,R的发音是标准清晰得可以去录四级听力的。如果咱真的爱这个偶像,就把他的母语学好,就为了他学学xxx术。我只想写出我的观后感,因为感触很深。有看完了且听懂的,可以Ctrl+A反白了这段文字来看看;还没看完听懂的,可能根本不知道我在胡扯什么。我不想浪费您时间。

这段视频看得我感慨良多,总结成三个字“不容易”。R为什么说话内容会开始反反复复?而且大部分时间眼皮低垂,不看镜头,眼神闪烁。完全个人观点,您不同意的话可以不接受。个人有一点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也曾经经历过。这就是“话痨”转变的第二阶段,过得极其艰难。北京人说“话痨学着会说话”是带着一点自我调侃式的幽默,但实际上这个阶段在身心上非常痛苦煎熬。看似不过是简简单单地改变说话方式而已,其实是人生观的再次成形。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语言则是思想的窗口,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的最主要方式,任何人的思想都表现他的语言里,所以我说一个人的真性情,只在一千字的网文原创里,无论他写的是什么。人在决定改变说话方式的时候,本质上是一个“不破不立,破而后立”的过程;价值观、人生观、甚至思维模式需要在相当程度上修整后重新成形,那段时间非常纠结,拿不准该怎么做、怎么取舍才是合适的;说话内容开始反复,开始推翻以前说的话;语言组织能力略有下降,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在无法进行“科普”的时候,情绪比较容易紧张,不太会放松,会不自觉地打断别人说话;————R以前从来不随便打断记者说话,也不会在说话的时候这么长时间低垂眼睛不怎么看镜头、也不怎么看对面的记者。整个过程过得都很不容易,但都能过。越是独立而有思想、深具个性和见解的人,过得越苦。可是人只要能活过来,就能过这一关。我曾说男人过这一关需要一到三年,这主要来自于个人朋友圈子的经验。男人确实比女人过得慢,女人一年以内基本上都能过。我想,只有经历过这种人生观“不破不立,破而后立”的痛苦纠结想不开的过程,但最终找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方式的网友,能明白我在说什么。

TOP

真是爱屋及乌

TOP

本帖最后由 Helmet 于 2012-2-21 17:34 编辑

题目:访谈:Randy Harrison在伯克希尔以外的生活是什么样?(二上)
作者:Larry Murray
访谈发表时间:2011年7月22日
原文地址如下:
http://berkshireonstage.com/2011 ... -his-new-york-life/

笔者注:现在速度有点慢,实属无奈。访谈二,我必须得分成上下来译了。R所有的访谈里,属BTF记者做的最难翻,需要大量专业性知识的铺垫。BTF记者随口一个概念抛出来,在咱们就得几十个网页地翻查,甚至要去图书馆借大量参考书看。(看来“以色列二把刀”也是有可爱之处的,最起码翻他的文章我基本没查资料,有兴趣的R粉可以用古狗翻译读他全文,您会觉得每句话都似曾相识,因为他除了那句“Have not a chance with me: Randy Harrison”,其它信息基本上全是从网上照抄的。)言归正传,个人提示,LM这篇访谈的重点在于:如何劝人。

(接上文)
在Randy Harrison第一部分的访谈中,我们集中精力讨论了他在音乐剧Tommy中扮演主人公Tommy的经历和感悟。今年他在伯克希尔呆得蛮短的,不过他有很多其它事情要做,忙忙碌碌地经营着自己的日子。因此现在我们开八一下,他在伯克希尔以外,其它地方的生活。

LM:你对细节的设计和注意,早已成为你演技的一个标志了;即使在这么一个音乐剧里,你也把它表现出了如此的灵感四溢,而非仅仅停留在一般表演水平。你认为这种与众不同的表演风格,对你今后的工作有怎样的促进作用?

RH:这个。。。我也不知道哈。。。其实,我心里一直希望纽约的观众和业内人士,至少能看一看和听一听我在伯克希尔的工作成绩。我在这里做的工作,真的和别的任何地方都不一样啊。在这儿做的工作、演的戏,是我最自豪的。可是最终我不无遗憾地发现,我在伯克希尔做出的成绩,只能永永远远局限在伯克希尔,而无法在纽约广为人知。(一个人只有面对知心朋友的时候,才会无意识地展示自己的脆弱和无奈,因为知道从真正的朋友那里,得到的是无条件的关心和包容。即使朋友一言不发,一个眼神已经传达了一切信息,朋友就是朋友。我想我理解R的无奈,就好像一个北京著名剧团的演员,在地方剧院演了特别多特别好的戏,可是这种成绩带回北京,业内就是不看重、不承认。)

LM:那啥,我们那圈子很多人,都正在努力地推广宣传伯克希尔戏剧节呢,希望能提升外界和业内对这儿的印象。我们希望把伯克希尔戏剧节经营得风生水起,就像“探戈坞音乐节”在音乐爱好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一样。(探戈坞音乐节,英文是Tanglewood,每年是麻省的一大音乐盛事,全国闻名,自1937年以来波士顿交响乐团每个夏天必来此演出。波士顿交响乐团是美国著名音乐表演团体,成立于1881年,被认为是美国乐团中最富于贵族气息的一个乐团,其弦乐合奏特别优美。他们在 RCA、DG 等大唱片公司出版过许多优秀的唱片。波士顿交响乐团曾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1979年3月曾访问过北京。大家发现没?LM真的是蛮贴心的一个朋友,说话让人暖融融的。他发现R心烦的时候,决不连续追问问题,而只是顺着R的思路,轻轻缓缓地哄着R说两句话,含蓄地且说且劝。这老伯蛮有人生智慧的,看来也很懂R的脾气;个人感觉R确实有个特性是爱钻牛角尖、没事好纠结。LM的潜台词是:R啊,你不用这么烦恼无奈,等将来戏剧节名气大了,你在这儿演的戏就人人皆知了,你的成绩就会被更多人认可了。这是劝人的第一招“顺你思路,轻说缓劝”,算是最基本的招数。)

RH:本来就应该这样嘛,伯克希尔戏剧节简直是全国级别的、肯经常对新事物和新鲜血液予以扶持、照顾和栽培的场所,应该被人更加重视才对嘛。(跟老朋友有点耍小孩子脾气,使小性子,抱怨一小把,抱怨一下为什么青年艺术家云集的伯克希尔戏剧节为什么没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解释一下“戏剧节”,这性质多少有点像咱中国的“五一” “十一”地方电视台组织的汇报演出。质量也很高,但不像中央台文艺汇报演出那么正规,牌子不硬气。美国戏剧界最硬气的,永远只有百老汇。所以R的很多正式的个人资历介绍里,在“伯克希尔戏剧节”演的众多有特色的好戏,根本没人提,但是2004年在百老汇Wicked戏里演的一个B角,被人无数次提起,就因为只有百老汇才在行内有份量。中国任何一个演员,说自己在省级五一晚会上唱压轴,听起来有多少说服力?但如果说自己曾经在央视的春晚上献过歌——哪怕只是合唱中的一个,那立刻就不一样了。)

LM:在我看来,你在纽约过的日子,跟这儿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哈。(立刻把话题转开,这个话题到此为止,怕R越说越烦。跟大家提一句,咱们看访谈的时候,无论您看中文外文,咱不光学外语和其它知识,也学点人生智慧,学点为人处事。为什么我会说一个人的真性情,一千字原创就能看出端倪来?LM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家看出来了吧?厚道善良而且睿智,发现R情绪不对了,立刻掐断这话题转别的,当断必断,这是一种年长者谈话的技巧,大家不妨细看一下,学到手。这个方法在生活中大有用处,劝人时该顺着他的时候就顺着,可是该强硬的时候必须立刻掐断话题转别的。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招劝人技巧,我夫妻俩总结为“话题转换,当断必断”,掐得要快准狠,我们也常用这一招劝朋友,尤其是家里那几个特别爱钻牛角尖的蝎男技术员朋友。蝎男心烦时需要一个自然得像“家里”一样让他完全放松不戒备的环境,你可以很自然地问,也很自然地听,但如果发现他情绪开始沮丧、开始往深里纠结想不开了,别迟疑,马上出言掐断,不要给他醒过味儿来再翻盘的机会,他们太容易往深里胡思乱想,蝎男的心实在太重,他可能会不高兴你强硬掐断他的思维,但那时候必须那么做,要不然他的脑子会纠结到丁光五四的程度把自己折腾个半死,你想再劝回来就费姥姥家劲了;即使他跟你翻脸,你也不能手软,只要你拿他当真朋友,只要你一心为他好,他心里特别有数;这个尺度不好拿捏,怎么转换话题也需要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积累,但是大方向上没有原则性问题。对蟹男技术员你倒是可以让他由着性子来,随便说,想说啥说啥,你一边听一边点头表示理解和关心就行了,尽量不要打断,他们就是想说出来舒服舒服,全说出来了,自己会调整好的,个人认为,蟹男其实比蝎男好相处得多,脾气一般都特别好——就是干事实在太肉啊。。。。您给我交个项目总结写得那么柔肠百结、细腻婉转、多愁善感干什么啊!!!!一五一十报数据列清单不就得了嘛!!!!一个大老爷们儿怎么能把项目总结写成散文诗啊!!!!整整半篇都是优美的废话,看得我头大如斗、吐血三升。特注:目前桌上正摆着一个蟹男技术员给我交的报告,而我正在从大量美丽的七拐八绕的词句中,试着拿笔想把重点画出来,看看他到底想说什么。这哥们儿倒挺识相,知道我脾气,没给我写什么you know,可人家的思路是you know啊 know啊know啊know啊know啊know啊know啊know啊。杀了我吧。我不know。)

RH:是啊,在纽约的生活跟这儿不一样呢。(思维转过来了,情绪还没过来,可能还有点嘟嘟囔囔的。)

LM:我知道你在干啥。你这小家伙游刃有余地穿梭在纽约的各个艺术圈子里,哼,是那些最刺激、最会鼓捣新创意,还最有趣的圈子。我都嫉妒你了,要知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只能围着纽约城像驴拉磨一样转来转去的,周而复始地一遍遍做着枯燥重复的工作。唉。(哈,LM老伯真是蛮会哄人的。这是第三招谈话技巧,总结为“以人之长,比己之短”,和上一条“话题转换,当断必断”同样是规劝朋友的必杀技,非常管用。只有心里特善良的人,才会常常用这一招,把自己说得很差很没用很倒霉,相比之下朋友就显得很优秀很有福很能干。所以我特喜欢LM老伯,好善的一颗心。虽然人家是做记者的要写稿必须抓紧时间采访R,但不急着追问任何问题,而是先把R的情绪哄好,看来在他眼里,朋友的心情比访谈本身重要得多。难怪R和他是这么多年的好朋友,大家是一路人。LM老伯,有友如君,夫复何求!LM给R写的访谈,几乎是所有记者里最“不给力”的,但其中满满洋溢的,是暖如春风的真情。LM和CG这把年纪的人,历尽世事沧桑,阅尽人间百态,都很会用心机,他们的心机不相上下,且都远在R之上,LM也同样把R的性格脾气摸得很透。但LM的心机用来帮人,CG的心机却用来坑人。有心机不是错,只看你用来行一念之善,还是一念之恶。心机如利刃,用来切菜砍柴即是正举,用来伤人性命便是恶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LM可能也想不到,会有读者把他看得这么透,可LM这人和R一样,你看他越透,越喜欢他。老伯人是真好。也用我的心机提示一句:女人,永远不要去同情一个男人。你可以理解他包容他,你可以对他的痛苦感同身受,但切记永远不要同情他!那是对男人最大的侮辱。理解包容感同身受都是站在同等的地位上与对方交流,而同情却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去同情和可怜一个男人的后果,不堪设想。也许偶尔有一成两成的男人比较另类可以接受同情,但我劝您,不要涉险,九死一生,太不划算。而付出“理解包容感同身受”永远是一招稳棋,万无一失。)

RH:你也知道的,在事业上我需要保持多样性而不能拘于一格,有时候找到这种创意还真需要很长时间呢。可是最终我总能步入正轨,找到合适的灵感之源。(LM老伯您真牛,两句话还真给哄过来了哈。挑大拇指。R岁数可以做他儿子的,我猜也许他有点拿R当儿子疼。个人建议大家花点时间学学LM老伯怎么说话、怎么劝人,这老伯很有一套人生大智慧,至少楼主我自叹弗如,脾气修为还真没到LM老伯这程度。特别提示:个人认为,蝎男的“间歇性自我纠结”其实是一种天性和生理习惯,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么做挺无聊挺搞笑甚至挺傻二的,而且毫无意义,但就是隔三差五必须闹一回,自控不了。他们潜意识里也是想朋友在他“犯病”时非常强势地替他刹住闸的。R在“以色列二把刀”的访谈里就提到过,他一度会质问自己“你是不是就只能演个Justin?你就这么点出息吗?”但是过一阵又能平静下来。我看那一段时,很想笑出声来但又觉得对不起R,因为他这种表现实在是似曾相识,我家那帮蝎男技术员朋友遇到心烦事全是这副德性,有时候我男人逼不得已,注意力和话题怎么转也转不开的时候,最后只好给我使个眼色,我心领神会找个借口跟我男人吵起来,以爆发力极强的突发事件,强制性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一下他们就忘了该纠结什么了——本来那点事就没什么好纠结的,而且一般都纠结过很多遍了,那纠结纯粹就是个胎里带下来的毛病。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劝人的第四招“突发事件,强制中断”。个人猜,恐怕蝎女也有这个常爱自个儿纠结的习惯。)

LM:我认为你已经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天分所在,不仅是戏剧,更多的是喜剧方面。

RH:你知道的,今年我在喜剧这方面试了试,还真的蛮有意思的。

LM:想想挺有意思的,你接到凯特请你演Tommy那电话的时候,正好是在圣克莱蒙特区的红牛剧场里演《玛格丽特这个女人的外表下裹着一颗老虎的心》,那个剧场还挺特殊的哈。(个人猜,这时候LM其实还是在想办法哄R开心,意思是:R啊,看那剧场风水不错吧哈哈,你的幸运剧场。)

RH:是啊,我可喜欢那个剧场了,而且那两周在那儿排《玛》剧,是一种预料之外的强化性集中体验,真挺带劲的。(个人感觉R在LM面前说话就好像是个小孩子一样,完全放松,叽叽喳喳,非常可爱。连续四五年的BTF访谈都是LM给R做的。LM在R的全球粉丝里知名度很高,资格老一点的R粉很少有不知道他是谁的。难怪这两年CG也硬要来插一杠子,想出名想疯了吧,这岁数了还“帝国主义名利之心不死”。采访前功课做得那么高精准狠,CG在采访R之前,没啥全球知名度。大家发现一个细节没,是人家LM发现了R有细心设计小动作,可是CG在自己的访谈里只说“是我一个同事发现的”,坚决不提LM的名字。他倒知道一开篇就提那个获过奖的外百老汇名演员是他朋友。唉,自古有云,“君子易交,小人难防。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LM老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人家是吃记者这行饭的,可他宁可让自己的文章看起来有点枯燥,也从来不把R说的一些“刺儿”话往外发表。其实他2009-2010年写的那两篇访谈,文笔和信息量都没有达到我的看文标准,但是为了LM老伯的为人,我一定会把它们好好地翻译讲解出来,而且会想办法把它们讲得尽量有声有色;我的文,只许好看有料、不许把人看睡着了。2009-2010年那两篇访谈单从字面上看是很枯燥的,但当我年龄渐长,看懂内中玄机的时候,眼泪掉下来了,因为我看到了里面蕴藏的人性最美丽的部分,我学会了“朋友”两个字该怎么写。)

LM:那你在纽约,也参加试镜选拔吗?你一般对什么事儿,什么活动感兴趣咧?(这是劝人第五招“追击连连,不容翻盘。”碰上性格容易纠结钻牛角尖的人,你劝他的时候,思维要比他走得快,话题要比他转得频繁,甚至态度要比他坚决强势,让他措手不及,只能跟着你的问题走,要不然他琢磨过味儿来,还是一不注意就开始钻回牛角尖,他们心太重。个人认为,男人里,蝎男是最难劝的;你要连蝎男都劝得过来,那世上估计没有你开解不了的人。CG也用过“追击连连”这一招,可那个孙子是拿来坑人的。)

RH:在纽约,什么事都能让我有兴趣呢。我能去很多新戏试镜呢,虽然其中很少有音乐剧。准备一个音乐剧需要很多时间的,你需要一个伴奏乐队,一本书,而且每个还都特别不一样。坦白地说,我觉得花这么多时间,怪不划算的。(个人感觉,从这时候起,R的情绪完全转过来了,所以LM也不再劝他哄他了,下面开始谈正式一点的问题了。注:每一个音乐剧都要有自己的一个伴奏乐队,而各个乐队的不同风格自然会很大程度上影响音乐剧的风格不同,需要和演员有一定的磨合期。至于R提到的“书”,个人猜可能是演员自己给自己写的“笔记小剧本”一类的,R在前文有说过,音乐剧剧本偏单薄,演员基本上相当于自己“做”一个剧。而这个“笔记小剧本”的写作风格灵感,应该很大程度来自于乐队的配乐风格。读者们谁有不同意见,请尽管提出来大家交流。我可不一定就是对的,真正看懂了我这几页的文字的人,会拥有提出质疑的能力和勇气,会站出来对我说“我不同意你的这个翻译,我有自己的想法bla bla bla”。)

LM:嘿,可是在我们伯克希尔,艺术总监兼戏剧公司的CEO凯特马奎尔,经常津津乐道地谈起她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那还是当年你来为《恋马狂》试镜的时候咧。她可是第一眼就被你点亮了,只觉得你是破空而出,所以你成功地得到了那个角色。那还是你第一次来伯克希尔呢,从此与我们公司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你每次为戏做准备工作,都是以广泛尝试、态度认真得令人感动而著称的。(LM老伯辛苦了,花了半天时间哄R,现在终于能谈点正事儿了,不容易。看来不是我一个人发现了R演戏的问题,什么题材他都有尝试,过于看重博大而没有达到精深。他演下层出身的人和文化素质低的人,一直就演不像。但是看来LM不想明说、只是在含蓄地点R,个人猜他想让R自己慢慢明白这个问题。)

RH:除了尝试新戏,我还试了很多经典戏剧。我试了很多莎翁戏。(看来没特别听明白LM在暗示什么)在纽约我尝试得最多,比如在红牛剧场参演了《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以及《玛》剧。(大家发现没,这后半篇R不怎么科普了,为什么?说话放开了,敢撒了欢儿地开侃了呗。七舅姥爷终于显灵了,大哥您总算不再科普了,翻您那上半篇访谈可算坑死我了。每个想改变自己的话痨同学,第一年刚开始“练习”的时候,都是这样的谈话风格,先是“拘谨地科普”,然后说high了就开始找不着北。慢慢地会开始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说话甚至有点颠三倒四,语言组织能力先下降后逐步回升,最终肯定能过这一关。个人建议,如果哪位读者碰巧也正经历这个“话痨在成长”的痛苦过程,您可以到网上比如天涯的国际观察版去继续“当话痨”,多对热点问题回回帖子,试着慢慢开始整理自己的思路,因为文字比语言更能替您打下组织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基础。语言走得太快有时候来不及过脑子,但文字必须经过脑子的琢磨,琢磨的过程,即是一个练习的过程。不要怕挨骂,挨骂特正常,国际观察版是疯子和愤青扎堆的地方,咱就抱着“不挨骂长不大”这种大无畏心态去他奶奶的干活。毕竟话痨要不说话,他难受。鄙人当年的话痨,就是在国观版治好的,用时五个月。)

LM:咱俩都知道凯特一直认为你现在已经到了能演莎翁名剧《哈姆雷特》的最佳年龄了。她认为,这个角色绝对是最适合你的那杯茶。(花痴一下,我再同意不过了,R是天生的王子贵族气,粗衣陋服难掩风华绝代,他扮上哈姆雷特王子的扮相,不知道会有多么华光四射、震惊四座。我认为全美国的男演员里,论王子气质,没有一个人盖得过他。)

RH:真的吗?她还从来没跟我谈过哈姆雷特咧。

LM:Oops。(LM老伯确实有点嘴快的毛病,个人感觉,R身边那帮关系特好的人,基本上嘴都走得比脑子快,无论Marci,Paul,还是Simon和Belukha,看来LM老伯年轻时也应该是心直口快那一种。不管人家伯克希尔戏剧公司的CEO凯特本人是怎么个想法,即使人家确实很可能有这个想法,在人家自己开口之前,LM老伯不该提。有时候,没必要多这一句嘴。世事多变,万一人家最终决定要找另一个男演员演呢?你先把话放出去了,结果两头都不开心。所以下面LM老伯开始开玩笑打圆场。)说不定还是跟执导Tommy的这个导演Eric Hill合作咧。你准备演一个“铃木”版的哈姆雷特吗?(注:导演Eric Hill就是伯克希尔戏剧公司的CEO凯特的丈夫,他同时也是戏剧学校里教授“铃木演员训练法”的老师,在BTF曾经用“铃木训练法”指导演员排过好几个戏。铃木忠志是日本国宝级的戏剧大师,他创立了“铃木演员训练法”,而R本人当年曾经在拍摄QAF的间隙,上过这个训练法的暑期培训班。如果谁对这个训练法感兴趣,这里有链接:
http://www.sta.sh.cn:8080/xjxy/s ... um=lmzz&lm=56-4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1-31/3633314.shtml)

RH:Ummmm….也不一定吧。(在2011年R还真知道说话注点意了,只要没碰上CG那种阴毒的孙子使计套他的话,他懂了说话时该刹闸就刹闸。有些话没必要明说。20多岁的时候第一次来伯克希尔就演上《恋马狂》的男主角,当年接受采访时他直愣愣地说过“我想要不是因为我拍电视的知名度,我不一定能演上这戏”。33岁的时候演Tommy,连试镜都不用就直接用他了,其实也是这个原因,他心里有数但闭口不提了。33岁真是他人生一道坎。他那句被套出来的“那导演真白痴”,恐怕说的就是Eric Hill,毕竟R今年就跟这么一个BTF导演合作过,有可能两人合作并不特别默契。其实俩大老爷们儿排戏起急了骂句脏的狠的是常事,过后谁也不记天大的仇,以后难保还合作呢。可那CG真TMD损,把这话先套出来再发表出来,那CEO凯特看见了,人家能不窝火么,你毕竟是骂人家家男人了。CG真缺德,阴毒阴毒的冒坏水儿。)


(未完待续)

TOP

本帖最后由 Helmet 于 2012-2-15 06:14 编辑

题目:访谈:Randy Harrison在伯克希尔以外的生活是什么样?(二下)
作者:Larry Murray
访谈发表时间:2011年7月22日
原文地址如下:
http://berkshireonstage.com/2011 ... -his-new-york-life/

(接上文)

LM:那咱们现在谈回Tommy那戏吧,谈谈它对你的未来会有什么影响。你有没有通过排这个戏,在你的身上发现什么潜质哈?(赞一句,其实从一开始LM老伯就想谈这个问题,但一直等到把R的情绪调整过来,才慢慢地把话题转回来。他真的是非常耐心地在包容R的小任性。所以我敢说LM老伯无论在什么地方人缘都一定特好。善良。)

RH:还真有。当Tommy作为一个普通人,一夜之间成为超级巨星,而且沉迷于这种感觉无法自拔的时候,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必须表现出极度自信,而这种自信是虚张声势、故作姿态,而非自然而然、发自内心。这一点上我想我很理解。因为我也在台上“冒充”一个摇滚明星,展示自己的摇滚风采,我必须在台上展示自己刚刚从自己身上“挖掘”出的潜能。

然后要在台上大声疾呼高声歌唱,要唱好那一部分的真髓,必须有强劲的耐力,后势待发。(大哥,您可千万别再科普声乐知识了,我们直接从书店买本《声乐基础知识入门》就行了!饶了我吧。这眼看他又要开始科普了!)

LM:你可是90%的时间都站在台上表演啊。。。。(LM老伯,谢谢您巧妙地打岔,谢谢谢谢,不胜感激。要不然他可不知道又要科普到哪辈子去了。麻烦您告诉他,想治话痨的毛病,上网注个马甲多发发帖就成了,不要没事天天科普玩啊。大家知道为什么话痨同学们在调整期第二阶段总喜欢科普吗?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不知道说什么话才不伤人,那干脆就科普吧,科普反正是客观知识,不伤人呗。科普说出来的话总归不会错得离谱。处于第二阶段的话痨同学们,在科普本专业知识时都是滔滔不绝、自信满满,不假思索就出口成章的;但回答实际问题时就开始前思后想,有的甚至吞吞吐吐,一般都低垂眼皮、眼神游离躲闪,尽量避免跟采访者有眼神接触,也尽量少看摄像头,因为那时候他们说话没自信,心里也没底,不知道出口的哪句话就是错的。您看R做的那个2月10日RED访谈就知道了,其实他说什么都不重要,关键是他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明明白白地透露出一个信息,他目前还处在调整成长期,还没过这一关。那什么时候可以认定他调整过来了?在未来某天的一个访谈,当他可以平静、坦然、淡定地面对采访者,目光不再游离躲闪,既不咄咄逼人也不眼皮低垂,而是有条不紊地组织语言,以非常放松的状态对答如流的时候,那就是过完这一关了,是一个真正成熟的爷们儿了。这一关一旦过了,以后就不容易再退步回去了,因为情商指数上来了;情商是性格的量化表现形式。情商的培养比智商更重要,情商其实比智商更难培养,可是情商一旦养出来一般就下不去了。)

RH:其实唱这个戏,比你想像的要容易,至少在第一幕是这样的。其实只有两首曲子《神奇之旅Amazing Journey》和《看看我吧,感受我吧See Me, Feel Me》。我站在台上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计算我需要多少体力,还有就是我什么时候应该把后面场次需要的体力保留下来。谢天谢地,第一幕算是相对短的,那两支歌可不容易唱啊,比我以前唱过的任何歌音调都更高,曲子也更长。

那可真是一个酷毙了爽翻了的挑战。(天哪,看这话头儿,大哥您不是又想开始科普吧?)

LM:那你有没有声乐教练,帮你保护你的嗓音呢?(呼,喘口气,谢谢LM老伯,掐得好,要不然他科普起来又没完了!)

RH:不不不,我没有刻意去保护嗓音,你知道我都有好几年不做音乐剧了,而当我现在一头扎进摇滚音乐剧的领域时,我真的、真的很想把声音磨粗、弄喑哑一点。我在做这个戏的时候,确实一直在想方设法磨粗声音,但是事实上就是我的嗓音一直就是那种清亮型的。这实在让我头疼得很,毕竟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试着通过大喊大叫一类的方法,想把嗓音毁损一些。

LM:喂,你可别这么干啊。。。。

RH:。。。。当然,大喊大叫也没什么用,我的嗓音还是老样子。

LM:我们可不想你变成迈克尔·麦克唐纳啊。(举手:我也不想!加我一个。注:迈克尔·麦克唐纳,Mike McDonald,是5次荣获格莱美奖的美国歌手及词曲作者,才华横溢。他是男中音,声音粗犷深沉。土豆上有他很多歌,搜索关键词:Michael McDonald。为了把他的声音特点找准好译后面的词句,我听了他好几首歌,确实是歌王,太有磁性了,是我的茶。)

RH:可是我爱死迈克尔·麦克唐纳的风格了!

LM:那啥,如果他的特点是“老当益壮,含糊性感,低沉魅惑”,你的特点则是“青年才俊,咬字清晰,高昂唯美”。(赞一句LM老伯的文采,这句话的英文原文是:Well if he is the King of Mumbles, you have to be the Prince of Diction.直译是:他是喃喃自语的国王,你就是注重发音措辞清楚的王子。所以我认为直译会让原文的精彩大幅度缩水;虽然远不及中文,但英文也是相当优美的。能读原文,咱就读原文,译文再好,我也觉得多少对不起原作者。其实我个人认为,所有的英文唯美类和哲学类修辞,都可以用中国的古诗词或者其它古文译出来,因为其中逻辑常常有巧夺天工、不可思议的暗合。但实在是鄙人古文底子有点薄,好多英文我知道意思,可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古文来译来讲解。)但是我也理解你想干什么,想把声音磨粗犷些呗,这样声音听起来就更加真实贴切和妙趣横生。(注:R现在的嗓音被称为“彩虹音、王子音、天籁之音”,这种嗓音也没什么不好啊,如同清泉溪流,让人神为之夺、魂为之倾。不过他现在想磨粗嗓子我也理解,好像很多男歌手都想把自己弄得烟酒嗓,显得更爷们儿一点。Randy,你已经很爷们儿了呀。)可是你的声音这么清新好听,毁损了多可惜呀。(老伯,我爱死你了。)

RH:总而言之,能这么唱一回音乐剧,还真的是一种新鲜奇妙的挑战啊。而且是一周唱了八场。(我没搞错吧,您一周唱八场?这就是说有一天唱了两场,比如周末的某一天?是不是我翻错了?音乐剧极度消耗体力,一天唱两场是要命的,体力够吗?)

LM:你还常去看百老汇的演出不?或者你需要买优惠票或者打折套票才能去看?据我所知,舞台剧演员挣得都不多,而且你当年拍电视剧的重播费,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开始缩水的。(重播费,英文是residual,指电视剧或者其它电视节目,在每次重播时需要付给演员,编剧和导演等的费用,也是电视剧演员的收入来源之一。重播费问题,一般是事先在演员的演出合同里、工资那一项谈好的。安妮斯顿的收入即包括《老友记》高额的重播费。对于绝大多数电视剧来说,重播费确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缩水,不像《老友记》那么经典的令人百看不厌的美剧,较少有重播的机会。毕竟每年新剧出现如雨后春笋,有的剧岂止没有重播的机会,甚至根本没下文,因为收视率不太好就被直接砍了,比如《地狱猫》。所以这一行是很艰难的。)

RH:我们拍QAF那剧,都没有重播费。(R说“我们”而不是“我自己”,看来他们那个演员朋友圈子关系真够铁的,而且非常团结,大家连这么私人的信息互相都通气。我非常惊讶,因为在西方,这种事确实挺少见的;西方的文化,做了好朋友的话,你可以知道我祖宗八代的出身背景,但你永远不太可能知道我的收入有多少、由什么构成。收入在西方,是极为私人化的信息。)

LM:啊?你们工资里不包括重播费?

RH:我们那时候拿的都是“买断工资”。(“买断工资”,英文是buyout,就是一次付清工资,以后无论重播多少次,都跟你演员导演编剧再没关系,重播费拿不到。)但是每当我父母进城看我的时候,他们就带我去看大型的百老汇音乐剧。我最近有看两个大戏:孟菲斯(Memphis)和摩门经(Book of Mormon)。我真喜欢看那俩戏。(我在后记里要专门针对R说的这段话讲一下,第一,这是R在这个访谈里犯的最大的一个错,殊不知祸从口出;第二,为什么R要坚持常去看百老汇音乐剧。)

而且,每个“戏票折扣券”推广活动,我都注册了。比如TDF啊,玛尼亚剧场折扣票协会什么的,但凡有开展折扣活动的,我都有参加。(TDF - Theatre Development Fund,纽约城戏剧发展基金会,非盈利性组织,在它的网站上买票比较便宜,要先注册成会员。网址 http://tdf.org/)

LM:那回头给我讲讲吧。我当年跟凯特马奎尔熟悉起来,就是从我为波士顿艺术公司(http://www.artsboston.org/)运营打折票项目开始的呢。遥想当年,她的事业起步是从歌剧院舞台公司(http://www.lyricstage.com/)开始的。(感慨一下,其实年轻时苦一点真没什么,大家少年时都是起于寒微,事业都是一点一点做起来的,很少人会含着银勺子出生,真含着银勺出生的人,我也没觉得他们有什么特别值得羡慕的。也许好事不能一辈子总找着你,可是坏事也不可能一辈子只盯住你不放。当过木匠、摩托车技师没什么好自嘲的,因为你不偷不抢不坑不骗,凭的是一双手给自己挣饭吃。世界上那么多男人一辈子在当木匠或者摩托车技师,靠这份工作养全家,他们是不是应该自嘲一下,反省反省?)

RH:她可真牛啊。最近伯尔希尔戏剧节和Colonial剧院合并的事让人听起来就非常振奋呢,未来一定会大有发展。(注:伯尔希尔戏剧公司的CEO凯特是个女强人,她从2010年年底到2011年着手进行了伯尔希尔戏剧节和Colonial剧院的合并计划,这剧院名字挺逗,叫殖民地剧院,哈哈。个人有个建议,无论是不是做记者的,只要你是写文章的,那这种信息最好能打个括号,稍微写一下新闻背景,什么都不写的话,别说外国读者看不太明白,估计美国读者看着也有点晕。到底谁跟谁合并,怎么把话题绕这儿来了?你们行内人知道这合并那合并的,我们外人怎么可能知道?你们记者好歹讲一下什么事儿行不?这新闻我是上网现搜的。而且这事儿进了搜狐娱乐新闻,R的名字也被提到了,网址在这儿(非常感谢搜狐记者陈然女士):
http://yule.sohu.com/20110301/n279587820.shtml
另注:看来男人的话题永远离不开事业,男人的价值观很明显集中在事业上。看R的话就知道,他最欣赏凯特的地方,看来也是事业。)

LM:你的朋友圈子也做了一些非常给力的事情咧,就像他们以《沉默的羔羊》为蓝本改编的音乐剧《沉默》。

RH:对对对,我的朋友Jenn Harris这次简直帅呆了,我真对不起她们,一直到现在还没机会去看那戏呢,人人都在谈论那戏呢,很火。

LM:是啊。Jenn她们的表演是如此质朴天成。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她们表现出的这种戏剧美学概念应该被引进到这儿来呢。

RH:我们QWAN剧社还改编了电影《黑天鹅》,也做成了滑稽剧模仿形式的。(R也是Jenn她们QWAN剧社的成员,他负责创意部分。)

LM:千真万确。这种看似轻巧却意义深远的素材,将来应该搬到很多地方来演出,比如Cranwell, Seven Hills Inn和Jae。(这些都是麻省的演出场地。)

RH:我们特别想把QWAN剧社的作品明年夏天搬到这儿来。这是非常有天分的剧社啊。剧社的老大Christian Coulson现在就在戏剧节这儿呢。

LM:是啊,他要在这儿的Unicorn剧院,参演《荷兰大师(Dutch Masters)》这个戏。我希望回头也跟他聊聊天。

RH:Jenn Harris也在这儿呢,还有剧社的其他人,这儿有很多人脉和社会网络的。我们都愿意在伯克希尔多呆呆,多认识点人。

LM:等合并计划和剧院扩展计划运行开来,很多戏在Colonial剧院和 Unicorn剧院也能上演了。这一切都需要发挥想像力,需要大力推广,也需要种子基金帮助启动。

RH:嗯嗯,说不定真的有什么好运气会来咧。

LM:那你会留在这儿看《荷兰大师(Dutch Masters)》不?

RH:我不能留的,他们要我们在早9:30以前清场。(注:个人猜,这应该是旧戏演完换新戏上演的时候,旧戏的演员和剧组人员要清场,把剧组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从后台和化妆间带走,给下个戏腾地方。)不过我会试着溜回来看Christian演《荷兰大师(Dutch Masters)》的,还要见见Greg Keller——这个戏是他做编剧的处女作呢。

LM:听起来有点像神秘剧呢。(注:“神秘剧”是中世纪的一种综合音乐形式,它将中世纪各种音乐形式——世俗歌曲和舞曲、吟唱诗人的作品、教堂的圣咏等集中于一体,并有着很浓厚的世俗气息,它可以看做是中世纪的歌剧,是那一时代音乐的集大成之作。)也许我能在《荷兰大师(Dutch Masters)》那儿也抓到你呵呵。不管怎么说,谢谢你接受采访。你从来都没让我失望过,常常给我惊喜。

RH:不客气。

(完)

TOP

Randy啊,你快再投胎一次吧,好变成直的,然后把Helmet娶回家,见过疯魔的粉丝,没见过这么疯魔的粉丝~~

有的人的纯真只关乎年龄和阅历,比如章子怡,卧虎藏龙里那张脸还是纯得一塌糊涂,但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天真烂漫已荡然无存。而对于Randy,纯真是他的本性,是他的底色,他的可爱、倔强、直率等统统建立在此之上,所以他会成熟会长大,可永远也学不会圆滑。Justin和Ethan说当自己不开心时可以躲进绘画中,艺术是他的保护伞。那么Randy呢,是不是他热爱的舞台一直忠诚地守卫着他,使他无论经历生活中怎样的变故和挫折,都可以坚守内心的那份无邪和纯粹。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

TOP

回复 222# dwq

回复:Randy啊,你快再投胎一次吧,好变成直的,然后把Helmet娶回家,见过疯魔的粉丝,没见过这么疯魔的粉丝~~

谢谢大人回帖,不过我一直觉得我家男人是最优秀的,在我这辈子认识的80后里,他是唯一一个在学术上和为人处事成熟度上都强过我的人。大人,做翻译不应该是这个风格吗?我翻译东西,总要给读者讲明白是咋个一回事儿吧。我做学术论文的时候就是这种风格啊,您是进过实验室的,您应该也理解哈。R还有三个BTF访谈没翻,我不回长帖了,抱歉。

TOP

本帖最后由 Helmet 于 2012-2-16 05:05 编辑

Larry Murray 访谈(二)后记:这段我必须刷白,您看以前先想好。

先跟大家说声抱歉,因为这篇后记,涉及到分析人生和人性中比较黑暗的一面,很可能会影响读者的心情;个人认为,可看可不看。我事先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写出来。最终决定,写,但是刷白,给您留下不看的权利,一翻页就过去了。想看的,老规矩,按Ctrl+A。

这篇后记,我主要要谈到两个问题:
第一,R在这个访谈里最不该说的一句话;
第二,R本身是舞台剧演员,为什么一定还要常去看百老汇演出,自己演演、看看同事演不就得了吗?

第一,“但是每当我父母进城看我的时候,他们就带我去看大型的百老汇音乐剧。”这是R在这个访谈里犯的最大的一个错,殊不知祸从口出;我当时吓了一小跳,他现在省钱省到这份儿上了。不是说他现在缺钱,缺不缺钱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省钱,“省”字,就曝了他的消费能力。切记,任何时候,都不要曝您的底牌,也就是您的消费能力。因为这个数据,会直接暴露出您的收入、积蓄、现阶段对拍电影电视剧有多强或多弱的需求(是玩个票“无可无不可”还是迫切需要),还有就是您的工资接受底线在哪儿。R喜欢的那两出戏,票价是多少,我查了20多个不同网站,发现买票反正有不同方法:到官方网上订正规票、在开演当天到售票窗口排队去买、到打折网上票务站去注册买票、百老汇也有票贩子(我没开玩笑),还有很多其他方法。(个人建议,做研究的时候,要不然干脆别做,要不然就认认真真研究透了,这是个态度问题,态度是决定学术质量的基础。)反正都查完之后,他的消费能力,我算出来了。

虽然我不是他们行内的人,可就凭他去年排的所有戏、参加的所有演出,从哪天到哪天,我这儿都有记录(他的所有演出都有公开信息在网上放着),那么他2011年的年收入,我已经差不多算出来了。如果我是他们行内的人,找他拍电影电视剧的话,就凭他说的话和我收集的他最近两年所有的访谈资料,他能接受的工资底线,我也已经估出来了。谁也别问我到底是多少,问也白问,我根本不会说,我毕竟是R的粉丝。但是在商言商,做个假设,如果我不是他的粉丝,而是作为制作人或者制作人的助理跟他谈工资,我还能把最终开给他的工资,从他能接受的心理底线,再往下压一成。换了我教授也是我现在的老板,估计他能压下来两到三成。

您问我怎么算的,如果您是从第一页开始看我的文看到这儿,您应该知道我是怎么个算法,我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基本上都列出来过。如果有人觉得我在吹牛,我一点不想辩解,可以随便说我是“吹牛大王”,我不介意;我的文并不是给这些人看的,他们看也看不懂。只想跟大家说,须防“祸从口出”。其实想想吧,R在访谈里无论露了什么底,意义都不大,他反正也没什么这方面的心机,那帮制作人要想套他的话,看看他的接受底线是什么,挺容易的,几句话估计就兜底,都用不着看他的访谈。

您可能会觉得,哎呀,这么过日子好累呀,说话还得这么注意,楼主你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连话都不敢说了,该怎么办呀。我只能这么说,为什么我要刷白这段文字,就是因为不想让您觉得累心。如果您是最终决定还是想注意一下说话和为人处事,那我告诉您一个秘诀,最复杂的事情,最终永远要由最简单的办法来解决。我现在的说话原则很简单:一,不要伤害自己;二,尽量不要伤害别人。举例,说任何话以前都用这两条原则当成筛子,稍微过一下脑子:
“我父母进城看我的时候,他们就带我去看大型的百老汇音乐剧”————这是在曝自己的消费能力,伤害了自己的利益,所以不要说。说“我有看过一些大型的百老汇音乐剧”就行了。
“跟演技差的演员一起搭戏才费劲”————这话多少有点伤害同事的自尊,压根儿就别提这茬儿。
只用这两条原则过一下脑子,就知道上述两种话不要说,其它话,随便说。咱人长着嘴,就是说话用的。鄙人现在,也还是个话痨,只不过是个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的话痨。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问对方问题,谈对方感兴趣的事,让对方说,咱尽量少科普。科普挺招人烦的。最近有个话痨蝎男,也是我们家好朋友,正处在调整期,经常上我们家科普“二甘醇,三甘醇,纯环氧乙烷,单乙二醇”,我听得已经快扛不住了。

可能有的读者还想问,既然LM老伯对R一直这么好,为什么他要把这话写出来?说实话,如果您第一遍读没看出来,估计LM老伯也没想这么多。人家可能还想着为R营造一个“跟父母关系特别好”的好儿子正面形象呢。如果您事先读了多少遍也没看出这“祸从口出”的所以然来,直到今天我把这里面的机关要害给您剖透了才明白是怎么回事,那咱没什么可埋怨LM老伯的。人家当记者的,不能一个字不写。要真照我的标准来,那恐怕R这些年做的所有访谈,有一半以上的话都必须砍掉不能发表。

还有读者可能会担忧,哎呀,这方面我一窍不通,我可怎么办呢?个人建议,没有人是百科全书万事通,我也不是;当您遇到自己不擅长解决的问题时,去找这方面的专家来帮您;实在找不着的时候,上网找相关论坛发帖求助,网上一般没有人害您,切记把话说得尽可能地客气好听,比如“求兄弟姐妹们帮帮小妹”,“恳请各路高人指点”,“帮俺的姐妹今年一定会嫁出去哈”,什么好听您就说什么。别抓着一个人、一个楼主没完没了地问,您自己开主帖求助,集思广益,能帮你的人就会陆续集中过来。仅仅一个网友,帮不了您什么大忙,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您死抓一个人问,有两回人家就开始躲您了。人家帮您提完建议、出完主意之后,不管这主意您用还是不用,切记要特别认真地感谢,比如“您可是救了我了,祝您全家幸福喜乐”,“您这建议提得太好了,我怎么就想不到这点儿呢”,下次人家还乐意帮您。千万记着,可别说什么“我希望楼主给我讲讲这个”,“楼主再给我科普一下那个吧,对我会很有帮助”,“对某某事我想听听您的见解”,苦笑,网上真不是谁都像我这样儿的,我嘴损心不损,可是网上和社会上有的是CG那样的损主儿,他嘴甜心特毒,他要真想整您,您觉得您防得了吗?您斗得过他吗?毕竟没人有义务帮您,北京话说“人家帮您是情分,不帮您是本分”。我说话办事,一向对事不对人,我是为了人好,不是想害人。我要真想害人,这话我连提都不提,我还就让您上网、或者到社会上去吃明亏暗亏,去碰个头破血流,我心里偷着乐看您倒霉,对不对?我今天把话说得这么明白,就是希望大家心里有个数,咱不怕得罪人,但别瞎得罪人,人家Randy都已经开始学着说话技巧,越来越成熟,尽量不再伤人了,咱们是不是也学着点呢?任何事,永远试着站在别人角度上,替别人想一下,天下至理,无非四个字“设身处地”。不是说人在国外呆时间长了,思维方式就有点木了,不懂国内的人情世故了,木不木就在您自己;而且别拿人家老外当傻子,人家有时候就是不爱动鬼心眼子。在网上练会的一些为人处事方法,在生活中一样能用。在网上练还几乎没有成本,没有危害和后遗症。在我把CG的鬼心眼子全剖出来之前,请问哪位国内的读者,甚至30岁以上的人,读过CG访谈之后,一眼就看出来他不是什么好东西?真学到了阳明心学真髓的人,会有“狐狸脑子”+“仁者之心”,在哪儿混得都不差,适应环境都比较快。

言归正传,很不好意思,再拿R举个例子,R曾经在2008年巴黎见面会时,被问到“如果能改变QAF里的某些东西,你会改变什么?”,他回答说“会立即重新谈判我的合同。”我看得肠子都笑抽了,大哥,就您这水平,33岁半的时候做俩访谈就把底牌全曝了,您去谈合同谈工资,这不是扯嘛。您要真有了再拍电视剧的机会,还不如让你爸你哥从班上请两天假,替你出面谈呢,肯定谈得比你自己强得多,而且家里人不会害你,只会帮你争取最大利益。别看他爸他哥不是演艺圈的人,毕竟是干过多年管理的,而且岁数没问题,一个60多,一个小40,这种阅历,绝对够用了。反正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我真是谈不过30多的人(R这样的艺术家除外。。。),阅历不够。而干过多年管理的人,不管受没受过谈判培训,谈判时一般都不掉链子,何况岁数在这儿摆着。最起码比艺术家上场谈得强得多。。。。所以总结下来,咱们谁也不是万能之神,谁的能力都有局限,您做不到的事,找这方面最合适的人来帮您,没事谁也别瞎逞能,有多少水,和多少泥。您自己,也要尽可能多地,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把功课做够,这是态度问题。


第二点,为什么在百老汇看戏这么重要?为什么R一定、一定、一定要常去看百老汇音乐剧?这段没必要刷白,以后我整理一下详细写出来。

TOP

本帖最后由 Helmet 于 2012-2-16 04:49 编辑

Larry Murray 访谈(二)后记(续):

第二点,为什么在百老汇看戏这么重要?为什么R一定、一定、一定要常去看百老汇音乐剧?

道理很简单,因为那是Randy他们那一行的顶尖水平。自古以来,追其高而就其中,追其中而就其低。在这一行,不去常常观摩顶尖的表演水平,自己的欣赏能力和表演水平就会下降。比如任何一个极为优秀的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生,也许在省级乐团当上了首席指挥、首席艺术指导,但只要来北京上海,就要去看这几个乐团的表演: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这几个才算交响乐界的顶尖水平。水平,即使不能练,也得拿耳朵眼睛磨,太重要了。R的百老汇音乐剧戏票支出,跟他的衣食住行一样,是必需的支出,就像进外企办公楼的女士必须得有几套光鲜亮丽的名牌职业装一样。其实很多人都不太喜欢穿职业装高跟鞋,还挺贵的,但你到了一定级别,不买真不行啊。

笔者也有亲身体会,作为天涯的常驻写手之一,每天不管我有多忙,都要抽最少半小时去天涯看看帖子;如果时间够,那好几个版我都去逛;如果时间不够,要集中看看煮酒论史和影视评论版。为什么?磨文笔。不写也得读,用“读”来保持水平。有两天不看,自己心里有数,文笔就要往下滑。我的文笔在天涯写手圈子里是什么水平?在影评,排中等;在煮酒,那啥。。。咱就不说了。我说句话请中文站的各位管理员和版主别生气,并无恶意。天涯任何一个常驻写手,在天涯之外的任何一个论坛,随便出手几千字,那就是加精的水平;抹不开面子随便为一个不太喜欢的演员写几千字,就是数年来几乎没人给他写过写到的水平。不是我胡说八道,如果各位现在回头看我第一页第一楼,您看看我那时才发了几成力?您觉得我是在开玩笑么?我们天涯圈子里的几个哥们儿姐们儿都出来混过,这是我们的共识:天涯就是网络世界的百老汇。我在天涯写手圈子里不太混得出来,Randy同学能不能在百老汇出人头地,我不太确定,作为粉丝,希望他一切顺利。

天涯的一流和二流写手,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出世”的人,相反,基本上全是“入世”的高手。天涯影评版出的最有名的人,就是我们以前的老版主,宁财神,他是谁大家都知道,《武林外传》的编剧呗。可是天涯的最高文笔水平不出在我们影评,出在煮酒论史版。煮酒真正的名写手,基本都出书、上报、上电视:

孟来2005,本名孔笑微,香港大学经济与金融学博士,曾经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2005年),和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2007-2008),她的作品之一《金土罂粟》即有被《南方周末》刊登。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他是谁我不多说了,《明朝那些事儿》大家都应该有读过。他早就不在天涯混了。

罗大伦,原名罗大中,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主编。他在天涯连载《古代的医生》两年,孜孜不倦地讲中国古代名医的故事,后来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

萧让,本名戴可,现居加拿大,专业是金融学,业余爱好专攻唐史,成名作早已出书《武则天-女皇之路》。

招福,本名熊肖春,煮酒的版主之一,可能是写手圈子里唯一的军嫂。如果有读者以前对历史兴趣缺缺,但现在有意学一学,我建议您不要从诸子百家二十四史开始,因为那种教科书会很快磨光您的学习兴趣;个人建议您从招福的作品读起,她的早期作品都是女人爱看的八卦故事,公主后妃。比如她的成名作《公主是怎样生活的》。她出的书挺多的而且畅销,因为女人一般都读得津津有味。

还有从煮酒起家,开始磨笔到最后出书的几位:京虎子,冰冷雨天,曲昌春,韩单,关河五十州,万国咸宁天下平。能在煮酒混出来的,都不是一般的高人。光有文笔功底不够,还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可能很多读者知道晋江文学城有个很出色的写手叫蒋胜男大人,出过小说的。我认为她是晋江文学城顶尖的写手,到了天涯煮酒论史版,就不是特别特别特别地被重视,回帖的人相对少一些。我不知道这儿有没有蒋大的粉,所以不想多说,只是个人感觉,蒋大的文风和思维都比较那个更女性化一些。晋江文学城,怎么说呢,那是个出《步步惊心》的地方。而天涯煮酒版的读者,什么高人没见过?那都是见过大场面的,口味养得不是一般二般的刁狠。煮酒的读者,岂止是“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基本上个个是“爷吃过龙肉还见过龙飞”。

网络顶尖写手,必出自天涯;天涯顶尖写手,必出自煮酒。所以完全个人观点,在中文网络世界可以总结这么一句话出来,“第一写手出煮酒”。各版的写作高手,最终都要在煮酒试一试身手,似乎是一种身份的证明,奠定自己在网络中文世界里的江湖地位。在煮酒还能被加精加红脸(那几个版主的精品帖除外,毕竟大家是混江湖的,大家都明白江湖自有江湖的规矩)、有无数粉丝追捧回帖,那才是不世出的高手,才有本事“出世”,才有底气纵横江湖。我这种水平,在影评写手圈子还勉强能混个脸熟,在煮酒,也就是低着头给人家端茶、倒水、递手巾把儿的份。个人混天涯影评和煮酒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学术上永远不敢再装爷爷摆谱吹牛皮,而是虚心学会当孙子,永远摆正态度去诚诚恳恳向人家请教。什么样是合格的“孙子”?

1)承认自己的不足;
2)坚信自己可以学会、可以提高;
3)看到高人咱就客客气气、诚诚恳恳地问;
4)不怕丢人不怕人家笑话;
5)千万别不懂装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咱就学。

打死我也不敢装逼吹牛皮,装完逼后悔的是自己。我这人脸皮厚得很,就是在天涯磨出来的。您怎么损我挖苦我都成,只要您说的有道理,只要您有真本事能让我学几招。孟来姐姐让我吃那么大的瘪,我都敢说出来不嫌丢人,因为我觉得做错事认帐不叫丢人,做错事不认帐还“没理狡三分”才真正是丢人现眼;“以势压人”那是大SB,“以理说人”那叫不装B,“以情感人”那才叫牛B。在任何一个领域,不怕当“孙子”,不怕丢人,才能学到真东西。我可以很不喜欢一个人,但是只要他的观点、风格、学问甚至仅仅是信息量实在太有用,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的一切都学下来。既入其山,就不能空手归。我的时间,决不允许自己浪费。我在这儿说这些话不是为了给天涯打什么广告,天涯根本用不着我这个小角色打个鬼毛广告,只是个人研究学习的经验而已,与读者共勉之。

如果我在这儿说这些话不合适,请版主随便删贴,谢谢。

TOP

  • 三国群英传私服
  •